袁振英故居位于東城街道溫塘社區(qū)茶中村南邊路28號,GPS坐標:北緯23°0257.3,東經113°4953.3,海拔高程21米。袁振英(1894-1979),筆名震瀛。1894年7月14日出生于此地,11歲隨父母到香港,并進入香港的英文學堂讀書。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學院學習。1920年任《香港晨報》及廣州《民號報》《新民國報》。在此期間,為聲援廣東學生反對“二十一條”、-日貨的斗爭,組織廣東游東記者團赴日本、朝鮮等地進行宣傳活動。同年7月回國途經上海時,應陳獨秀之邀,擔任《新青年》“俄羅斯研究”專欄的主編工作,積極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同年8月加入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和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并參加《共產黨》月刊的工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
中共東莞二線縣委機關遺址位于東城街道溫塘社區(qū)皂二村南元巷,GPS坐標:北緯23°0250.6,東經113°4942.6,海拔高17米。1942年5月,中共粵北省委被破壞。根據形勢的需要,東(莞)寶(安)前線地區(qū)于1942年7月成立中共東(莞)寶(安)臨時工作委員會,書記黃宇,組織部長王士釗,宣傳部長劉汝琛,領導東江敵后前線的東莞、寶安、增城等地黨組織,機關設在東莞林村。為了準備堅持長期斗爭,東寶臨工委決定把黨組織分為一線、二線,一線負責支援部隊,二線負責秘密斗爭。根據東莞地區(qū)遼闊,各地政治條件不同的情況,東寶臨工委又決定將東莞縣一線黨組織劃分為前線和后方兩個縣委。同年7月,中共東莞一線后方縣委在東坑盧動家成立,轄東莞廣九鐵路兩側地區(qū)
中共東莞縣特派員機關遺址位于東城街道溫塘社區(qū)袁澤光(溫塘鄉(xiāng)人,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家里,GPS坐標:北緯23°0259.8,東經113°4949.5,海拔高程34米。1943年4月,中共東莞一線、二線縣委撤銷,改設特派員。陳銘炎任中共東莞縣特派員,方定、王文魁、劉志遠任副特派員。東莞縣特派員隸屬中共東江前線臨時工委領導,機關設在溫塘鄉(xiāng)袁澤光家里,下轄厚街、太平、大嶺山、水鄉(xiāng)、清溪、常平六個區(qū)。陳銘炎在溫塘主持全縣工作,下鄉(xiāng)工作時,他堅持與群眾一起吃地瓜、喝粥水、食野菜,進一步提高了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威信。1943年上半年,為戰(zhàn)勝嚴重經濟困難,中共東莞組織領導人民群眾進行生產自救,種下大批旱地作物和秋收作物。同時,發(fā)動群眾開展
中共東莞縣委機關遺址位于東莞市東城區(qū)溫塘社區(qū)茶嶺坊向南邊的袁厚常家的一間平房里,占地約60平方米。1940年6月,中共東寶聯(lián)合縣委撤銷,由陳銘炎、黃樹楷、王士釗三人作為縣委委員,組成中共東莞縣委,陳銘炎任縣委書記、黃樹楷任組織部長、王士釗任宣傳部長,謝陽光任武裝部長,王河任婦女部長。縣委機關設在溫塘村袁厚常家。當時東莞縣委的工作主要是領導東莞人民開展敵后抗日斗爭,在水鄉(xiāng)一帶組織抗日武裝和抗日團體,在大后方開展工作。(東城區(qū)委宣傳辦祁曉峰)
中共東莞縣委機關舊址位于東城街道溫塘社區(qū)茶中村南邊路28號,年代為1940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8年10月,被公布為第十一批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文物本體滴水及外墻為界。面積:90.8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東、北、西從保護范圍外緣起各向外延伸2米,不足2米的以相鄰建筑物滴水及外墻為界;南從保護范圍外緣起向外延伸12米。面積:276.3平方米。
溫塘文閣位于東莞市東城街道溫塘社區(qū)文塔公園內,年代為清。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2年11月,被公布為第九批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文物本體外緣起各向外延伸5米。面積120.2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起各向外延伸10米。面積575.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