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社區總戶籍1088戶,戶籍人口4161人,流動人口10000多人。社區位于五環路和107國道交匯處,與南城區、大嶺山鎮交界。土地總面積10.6平方公里。早在明朝時期,因本地西有牛頭村,南有山門村,各取其一字合稱牛山。社區姓氏有“李、張、劉、成、卓”等,其中最大姓氏為“李、張、劉”。
(一)行政架構基本情況。牛山社區有12個自然村,經濟聯合社下設12個股份分社。2013年9月完成社區集體經濟統籌管理設立分社改革;2014年1月社區黨總支部改設為黨工委;同時由居民代表表決撤銷了居民小組。社區黨工委下設5個分支部(其中包括非公有制黨支部和政法黨支部),11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24人,其中社區黨員143人,非公有制黨員81人。
(二)經濟發展情況。社區2016年上半年兩級經濟總收入3166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34%;純收入184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1.77%;總資產4.87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1%(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固定資產折舊,減少795萬;歸還借款718萬;村組沖減往來款486萬。共涉及金額達1999萬元);凈資產4.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2.3%;廠房面積55萬平方米(其中經聯社廠房面積11萬平方米,股份分社廠房面積共44萬平方米);人平廠房132平方米;人均年收入1.5萬元,人均每月福利分配150元至350元。上半年通過區集體資產交易平臺廠房成功招租5宗,每月租金增幅達75%,
(三)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社區至今建有中心工業園1個,工業小區14個,商貿中心1個,企業90多家,大型商場3間,商鋪1600多間,農貿市場2座。同時,社區還注重公共事業的投入,累計修建混凝土道路總長約12公里,寬6至30米;建有小公園5座,總占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占地面積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內設大型影劇院、市民學校、婦女學校、書畫藝術工作室、圖書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農具展覽室、星光老年之家等。
(四)民生事業發展情況。在教育方面,社區戶籍學齡兒童免學就讀;制定獎學金制度,考取大專生獎勵6000元,本科生獎勵20000元,碩士以上學歷獎勵40000元;社區以市民學校、婦女學校、關工委和書畫藝術工作室為平臺,建立社區科教陣地,先后成立了東城美術書法牛山創作基地、東莞市書法家協會牛山創作基地、東莞市硬筆書法牛山創作基地,每年暑期免費舉辦青少年書法培訓班、朗誦班等。在文體發展方面,組建業余舞蹈隊13支,業余籃球隊13支,醒獅隊1支;每年舉辦春節男子籃球比賽、暑期青少年籃球夏令營等。社區通過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活動,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體育健康需要。
(五)獲得榮譽及獎勵情況。社區近年各項事業受到上級的表彰,先后榮獲廣東省社科聯普及示范基地、廣東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廣東省衛生村、市衛生村、市文化建設先進社區、市體育先進社區、市科普社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進集體、市容環境優美社區、東莞市生態示范社區、兒童友好社區等獎項。
我社區上山門村、老圍村、新錫邊村是革命老區村莊。最老古跡是1939年重修的清朝康熙年間興建的積善里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