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平故居位于長安鎮霄邊社區正大街南社五巷3號,GPS坐標:北緯22°4819.1,東經113°4838.9,海拔高程10米。該建筑始建于清末,后被國民黨燒毀,1974年在原址上重建,為一座二層樓房和單間兩進建筑圍成的小院。蔡如平(1888-1948),原名祖蔭,字錫蕃,號葛民,1888年生于長安霄邊村。1923年到廣州當工人。1924年初被委任為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回鄉開展農-動。1924年秋由社會主義青年團員轉為中共黨員,成為東莞第一批共產黨員之一。1925年5月任東莞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長,1926年1月任中共廣東區委農委委員,分管珠江三角洲一帶的農運工作。同年5月被選為廣東省第二屆農民協會常務委員。同年冬任中共北江地委委員
霄邊農民協會遺址位于東莞市長安鎮霄邊村,由芑詒堂蔡氏宗祠、將軍山神廟、德馨堂蔡氏祠堂三處建筑組成。這三處建筑分別始建于1580年、1680年、1850年前后。其中,芑詒堂蔡氏宗祠于1937年重修,將軍山神廟于1984年重修。芑詒堂蔡氏宗祠褐石平臺,青磚白瓦,屋脊有石雕祥云,堂前頂柱左右上方各有一具活靈活現的瑞獅,堂內梁下多有巧奪天工的木雕,栩栩如生的壁畫,高軒敞井,采光通風皆好,為嶺南農村宗族祠堂建筑的典型代表。芑詒堂占地面積525平方米,將軍山神廟占地面積522平方米,德馨堂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大革命時期,霄邊農-動在蔡如平、蔡日新等人領導下開展得如火如荼。1924年10月霄邊農民協會成立,負責人蔡庭謙、蔡滿福。同年11月,東莞
愛蘭祖祠堂——廈崗農會慘案遺址位于長安鎮廈崗社區盤福北街三巷18號對面,GPS坐標:北緯22°4754.4,東經113°4411.0,海拔高程5米。1925年4月22日,廈崗農民協會成立。當晚,該鄉地主惡霸麥廷階與其子麥平勾結駐虎門的桂系軍閥劉震寰一部,指揮其控制的民團,悍然包圍廈崗,攻入農民協會會址愛蘭祖祠堂,殺害農民協會干部麥福紹、麥錫南、麥耀堂3人。東莞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長蔡如平立即派遣農民自衛軍,配合駐大嶺山大塘的黃埔軍校學生軍,迅速前往救援,將桂軍和民團逐出廈崗。為了對付太平蓮溪局民團,東莞農民協會以擁有100多人的北柵農民自衛軍為主力,成立虎門農民自衛軍團,以北柵農民協會執行委員長陳桂為負責人,形成與民團對峙局面。192
介 紹 長安境內的蓮花山脈風景秀麗,環境幽美,山麓之內樹木蒼翠,風景迷人,植被天然良好,蔚為壯觀。蓮花山主峰海撥519.8米,主峰上分東、西、北三個山峰,三個山峰自然組合形成的蓮花。 每天當晨曦初露,山峰間白云環繞,惹從海面舉目遠眺,宛如一蓬盛開的蓮花,輝映于晨曦云霧之間,因此又得名“蓮花山公園”。 蓮花山郊野公園具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長安鎮蓮花山風景區,連綿十余公里, 其主峰海拔 513 米,溫潤適宜的空間氣候,便捷快當的入山通道,可助您乘興攀越蓮花山主峰,盡興飽覽長安鎮全貌。山的半腰尚建有百年歷史的蓮花古寺,寺廟兩旁山澗巨瀑,泉水淙淙…… 廣東東莞市
孫中山先生先代故居--上沙村,古名叫作長沙,又名沙溪。先輩祖先因為居家生活的地點是在海邊的一帶長沙上,方才這樣取名。1、孫氏宗祠座落于長安鎮上沙村的孫氏宗祠,始建于明氏中葉,清同治初年,香山(中山市)左步頭宗親贊助增建了宗祠,方才使祠宇顯得巍峨壯觀,形狀如踞一般,并于宗祠落成之日饋贈楹聯,敘述孫氏世系源流,意賅言簡,以教導后人不忘先祖恩德。楹聯云:莘子姓于家鄉,木有本,水有源,五代箕裘開莞嶺;妥先靈于寢廟,宗念功,祖念德,三房俎豆貢香山。一九八六年秋,欣逢孫中山先生誕生120周年,中山大學歷史研究室聯同東莞市政協、文化局等,在長安鎮召開孫中山祖籍研討座談會,上沙村和旅港同鄉會均應邀列席會議。與會者以大量史料,證實孫中山代系出自于上沙
長安公園位于長安鎮中心區,占地面積220畝。2001年春節正式開放。園內建有山頂樓閣、園亭、方亭、花卉館等主要景點,種有200多種觀賞植物。長安公園采用中國園林“因地制宜”的傳統造園手法,分別以“山色”、“湖光”為主題,分為兩大景區:第一景區有大門樓,山頂樓閣、園亭、方亭、雙亭組合墻亭、惜陰亭、花卉館等主要景點,隨山勢而建;第二景區有水榭、曲橋、碼頭等主要景點,臨湖泊而筑。公園采用琉璃瓦、花崗巖,大理石等建筑材料、宏大精美。公園入口處的大門樓高14.88米,寬28.5米。正中掛著一塊匾額,上題“長治久安”,體現了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愿望。山頂0有5層共36.5米高,采用滿洲窗,天花彩繪,與大門樓風格統一,頗具氣勢。其他建筑或依水而筑,
霄邊農會舊址(含蔡氏大宗祠、蔡氏宗祠、廷玉蔡公祠、伏波將軍廟)位于長安鎮霄邊村,年代為明-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第八批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孫中山先代故鄉舊址(含孫氏宗祠、中山大道牌坊、孫禮堙墓)位于長安鎮上沙村,年代為清-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第八批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