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深漁村 | 隸屬:馬宮街道 |
區劃代碼:441502007201 | 代碼前6位:441502 |
行政區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華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粵N |
長途區號:0660 | 郵政編碼:516600 |
城鄉分類:主城區 | 分類代碼:111 |
榮譽排行:
2020年12月,廣東省愛衛會授于深漁村2020年廣東省衛生村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馬宮街道深漁村位于馬宮集鎮內。下轄3個村民小組,兩個自然村全,全村共548戶,總人口2470人。村民先祖多來自清初番禺、新會、廣海、寶安等地,以漁為生,漂泊至此定居。深漁村屬純漁業村,擁有漁船148艘,13440噸位,35182千瓦。多年來,由于漁業資源衰退,漁業生產效益逐年下降。深漁村不斷加強漁業信息化發展,開拓漁場發展遠洋深海捕撈作業,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深漁村不斷發展漁業后勤配套產業,引進了一批船舶修理廠,漁網加工廠和漁產品深加工企業等,著力發展漁港經濟。
深漁村與金町村、馬宮社區、鹽町村、浪清村、新北村、長沙村、金町保利社區相鄰。
歷史沿革:
深漁村村民(深一大隊)先祖來自清初番禺、新會、廣海、寶安等地的漁民,以海為家,以漁為生,漂泊至此。
1951年各流動漁民、漁船于馬宮港內成立“漁民互助組”。
1955年與海豐縣梅隴鎮、聯安鎮等地流動漁民、漁船(深二大隊)合并成立“流動漁民協會”(初級社),于1957年進一步吸納流動漁民、漁船擴大合并成立“漁業深海社”(高級社)。
1961年劃分為“深一大隊”和“深二大隊”。
1984年兩隊重新合并為深漁鄉
周邊相關:
深漁村附近有鳳山祖廟旅游區、紅海灣旅游區、海岸第一山、得道庵、遮浪南海觀世音旅游景區、汕尾云山觀等旅游景點,有柿餅及青梅、鳥梨、潮汕赤蟹、菜稞、生啫菜、千層糕、姜薯等特產,有鳳山媽祖炮會、正字戲、陸豐皮影戲、汕尾滾地金龍、白字戲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