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大水溝村 | 隸屬:王壩鎮 |
區劃代碼:621224108208 | 代碼前6位:621224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甘K |
長途區號:0939 | 郵政編碼:746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大水溝村起源于一段觀音賜水,普救萬民的古老傳說。相不知何年何月,因有惡龍作祟,大水溝流域連續三年大旱、土地龜裂、河溪斷流、莊稼顆粒無收,瓢兒灘草甸寸草不生、百姓生活日漸艱難。樸實善良的大水溝百姓跪伏于村口祈禱上蒼早日懲治惡龍、普降甘霖,救當地蒼生于水火。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云游時聞聽此事,便乘鳳來到此地,在百姓就要倒地支撐不住之時,現身于此,用法力擒住惡龍,并將其壓在山下,今日回龍山便是。后用柳枝在凈瓶中濯水三滴灑與谷中,溪流重歸往日的喧鬧,莊稼再次青綠,大地的炙灼頓時消散。當地百姓為感恩觀世音菩薩普救蒼生,便于回龍山上建觀音閣,一則紀念,二則將惡龍永生永世壓于閣下,使其不再禍害人間。并將回龍山對面山崖命名為棲鳳崖,將村名改為大水溝村,教導子孫后人永遠銘記觀音賜水、普救萬民。
基本介紹:
大水溝村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78%。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形成了山、水、林、田、路配套的田園風光。
村內修建了兩處宣傳和教育的文化墻,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農村發展、鄉風文明、孝老愛親等內容;修建有6處文化休閑活動廣場,經常開展“四新”競賽、“六爭六評”、“五星級”文明戶評選等各種創評活動和文化體育活動。
對全村的核桃樹加強綜合管理,新栽植櫻桃、杏樹等經濟林果4000多株,利用荒地流轉種植五味子、柴胡等中藥材,積極開發木耳、蕨菜等土特產。以觀音閣、蓮花山等景點為載體,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大水溝村與金家山村、青林溝村、金家埡村、廖家院村、陳家壩村、茍家莊村、左家莊村、雞山壩村、十二灣村、李家莊村、王家壩村、何家莊村、安家山村相鄰。
榮譽排行:
2019年12月,大水溝村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2015年9月,中國生態文化協會授予大水溝村2015年度“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
歷史沿革:
1953年屬三官轄區,1955年合作化時,撤銷三官區并入城關區轄,1958年公社化后為康寧公社王壩管理區管轄,1961年組建王壩公社,1983年撤社改鄉,改設王壩鄉大水溝村民委員會,2015年撤鄉改鎮,沿用大水溝村民委員會至今。
周邊相關:
大水溝村附近有康縣花橋村景區、陽壩生態旅游風景區、何家莊村景區、大水溝村景區、鳳凰谷村、白馬關古城等旅游景點,有康縣太平雞、康縣黑木耳、康縣龍神茶、康縣核桃、康縣木耳、貫葉連翹等特產,有康縣婚俗之男嫁女娶、李家山手工造紙、民間嗩吶吹奏、珍珍、康縣唱書、康南鑼鼓草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