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洪德鎮 | 隸屬:環縣 |
區劃代碼:621022104 | 代碼前6位:621022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M |
長途區號:0934 | 郵政編碼:745000 |
轄區面積:約582.3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73萬人 |
人口密度:約3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19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洪德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古為弘德,唐設洪德城,北宋置洪德寨,故而得名洪德。…[詳細] |
寇河村 | ~200 | 村莊 | 因大部分居住寇家人,且大部分人都住著河溝兩邊,故名。…[詳細] |
耿原畔村 | ~201 | 村莊 | 耿原畔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新集子村 | ~202 | 村莊 | 清朝同治年間本村新立集市,故名。1958年成立了洪德人民公社,命名為洪德人民公社新集子大隊。1983年撤社設鄉,更名為洪德鄉新集子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丁陽渠村 | ~203 | 村莊 | 因此壕形地里塬住著丁家人,后來住楊家人,以此得名。…[詳細] |
梁岔村 | ~204 | 村莊 | 據說,因早年梁姓人住在溝岔,故以此得名。…[詳細] |
私鹽路村 | ~205 | 村莊 | 舊社會一些私商鹽販常走此路,以此得名。1958年成立了洪德人民公社,命名為洪德人民公社私鹽路大隊。1983年撤社設鄉,更名為洪德鄉私鹽路村民委員會,沿…[詳細] |
苗河村 | ~206 | 村莊 | 據說,因早期苗姓人家住在河流兩邊,以此得名。…[詳細] |
李原村 | ~207 | 村莊 | 李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大戶原村 | ~208 | 村莊 | 大戶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張崾峴村 | ~209 | 村莊 | 因張姓人家最先居住在崾峴,故名。1958年成立了洪德人民公社,命名為洪德人民公社張崾峴大隊。1983年撤社設鄉,更名為洪德鄉張崾峴村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李達掌村 | ~210 | 村莊 | 相傳李達掌原叫張下溝,原來是有三家人姓張,后因張姓人搬遷,且村子大部分是李家人住在掌邊,故名。…[詳細] |
蘇長溝村 | ~211 | 村莊 | 因蘇姓人住在羅山川中游分居較長,故名。1958年成立了洪德人民公社,命名為洪德人民公社蘇長溝大隊。1983年撤社設鄉,更名為洪德鄉蘇長溝村民委員會,沿…[詳細] |
河連灣村 | ~212 | 村莊 | 地處環江中上游,地處黃土高塬中部,土質松散,以環江而導致該地彎道巨多,故名。…[詳細] |
洪德街村 | ~213 | 鎮中心區 | 洪德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1,為鎮中心區。…[詳細] |
馬原村 | ~214 | 村莊 | 馬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肖關村 | ~215 | 村莊 | 駐二十里鋪,宋代肖銀宗在此設關把守,故名。…[詳細] |
許旗村 | ~216 | 村莊 | 駐張南灣村,許姓人住一大莊頭,元朝設旗,故名。…[詳細] |
張原村 | ~217 | 村莊 | 張原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趙洼村 | ~218 | 村莊 | 相這里最早由趙姓人家在洼地定居,故名。1958年成立了洪德人民公社,命名為洪德人民公社趙洼大隊。1983年撤社設鄉,更名為洪德鄉趙洼村民委員會,沿用至…[詳細] |
地名由來:
洪德鎮因北宋在境內置洪德寨而得名。
基本介紹:
洪德鎮東西長48公里,南北寬28公里,總土地面積58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萬畝。全鎮共轄19個行政村11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業人口6202戶26424人。現有縣管中學1所,農村小學及幼兒園14所,共有在校學生1586人,教師152人,有鄉鎮衛生院1所,村級衛生所19所。
洪德是一個資源富集小鎮。洪德鎮是服務油區發展的主陣地,全鎮石油資源豐富,采油七廠環江指揮部設在洪德街村寨子莊組,19個村有18個村涉油,石油開發潛力巨大。
洪德是一個商貿物流重鎮。211國道、甜永高速、銀西高鐵穿境而過,是縣城通往吳忠、銀川、蘭州等大中城市的必經之地,交通運輸和通達能力強,古來是物流和商品集散
歷史沿革:
隋朝時期,置弘德縣。
北宋朝時期,置洪德寨。
清朝時期,稱紅德城。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設立洪德區。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月,陜甘寧省委、省政府駐河連灣,環縣政府先后駐洪德城、河連灣。
1955年11月,設立洪德直屬鄉,同時析置新集子、三十里鋪直屬鄉。
1958年10月,三十里鋪鄉并入洪德,新集子鄉并入虎洞、南湫2區。
同年10月,改設洪德公社。
196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