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豐臺鎮 | 隸屬:涇川縣 |
區劃代碼:620821107 | 代碼前6位:620821 |
行政區域:甘肅省 | 地理分區:西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甘L |
長途區號:0933 | 郵政編碼:744000 |
轄區面積:約89.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52萬人 |
人口密度:約17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豐臺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因古有豐臺墩而得名。解放后屬豐臺區豐臺鄉,合作化時期建立豐臺初級社后轉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玉都公社管轄,1961年后成立豐臺大隊,劃歸豐臺…[詳細] |
豐臺墩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清道光七年建有一土墩,上面懸掛一大鐘,1968年由于破舊將土墩挖倒。2002年群眾自發重修土墩,上修廟宇,供有神像、掛鐘,豐臺墩村也因此得名。…[詳細] |
楊澇池村 | ~202 | 村莊 | 以前該村建有一大澇池,澇池周圍植有多棵高大茂盛的楊樹,且此處居民以姓楊居多,故取名楊澇池,亦稱楊家澇池。…[詳細] |
通爾溝村 | ~203 | 村莊 | 相傳該村古時有一位童子得道成仙,后人為紀念他修雙廟寺供奉。故稱童兒溝,民國時官方改為通爾溝。…[詳細] |
焦家村 | ~204 | 村莊 | 相傳很早以前,此處由焦姓居民居住,后因戰爭全部死亡,之后有孫姓、周姓等遷徙該地,但焦家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詳細] |
西頭王村 | ~205 | 村莊 | 地處豐臺鄉西面,且王姓居民居多,故取名西頭王。…[詳細] |
伍仲村 | ~206 | 村莊 | 伍仲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湫池村 | ~207 | 村莊 | 因轄區內尚家嶺有九個池塘,池內常年有水,且有九盞燈,每天深夜由伍冢廟上往返,從此得名為湫池。(此名當地人讀作jiūchí)。…[詳細] |
張觀察村 | ~208 | 村莊 | 從前因有張姓農戶兒子十年苦讀金榜提名,官封觀察御史,故取名張觀察。…[詳細] |
蓋郭村 | ~209 | 村莊 | 該村從前姓蓋和姓郭的人居多,故取名蓋郭。…[詳細] |
巨家村 | ~210 | 村莊 | 因巨家小安、拉坡、上坳、臺臺4個組姓巨的人居多,巨家由此得名。…[詳細] |
湫池溝村 | ~211 | 村莊 | 湫池在村莊的中心,以前這里有個城門,合作化時城門隊,因村莊靠溝,后更名為湫池溝。…[詳細] |
南堡子村 | ~212 | 村莊 | 因從前南面梁溝邊建有土堡,因此得名。解放后屬豐臺區張觀察鄉,1958年公社化后,建立南堡子大隊屬玉都公社,1961年歸豐臺公社,1983年社改鄉時,改…[詳細] |
地名由來:
豐臺鎮因豐臺墩而得名,墩上建有稷神廟,依時祭祀,祈禱五谷豐登。
基本介紹:
涇川縣轄鄉。1956年建豐臺鄉,1958年并入玉都公社,1961年析置豐臺公社,1983年復置鄉。位于縣境北部,距縣府32公里。面積89.6平方公里,人口2.4萬。有公路與312國道相連。轄豐臺、豐臺墩、楊澇池、通爾溝、焦家、西頭王、五冢、湫池、張觀察、蓋郭、巨家、湫池溝、南堡子13個村委會。鄉鎮企業涉及建筑、建材、農機具加工、編織等行業。農業主產小麥、玉米、高粱。
榮譽排行:
2021年12月,甘肅省愛衛會命名豐臺鎮為2021年度甘肅省衛生鄉鎮(街道)。
歷史沿革:
清時,屬六盤里。
1949年以前,設豐臺鎮。
1949年以后,設豐臺區。
1956年,并入玉都區,設豐臺鄉。
1957年,撤區,分為豐臺、通爾溝兩鄉。
1958年,并入玉都鄉。
公社化后,屬玉都公社。
1961年,設豐臺公社。
1983年,改為豐臺鄉。
2015年,撤鄉改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