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萌源村 | 隸屬:浦源鎮 |
區劃代碼:350925102203 | 代碼前6位:350925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閩J |
長途區號:0593 | 郵政編碼:352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萌源村地處溪畔,以萌發之意取名。萌源由薛氏、錢氏先祖肇基(以現存的“錢家井”、“薛家井”為證),后蕭氏遷入漸成之主姓。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蕭氏先人從福州烏石山輾轉遷居東洋“蕭懊底”(今獅城黨校、南坂一帶),后遷往萌源竹柄(今蕭家嶺山下),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復徙錢、薛等姓聚居的萌源。
榮譽排行:
2022年12月,福建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萌源村為2022年福建省衛生村。
2020年2月,福建省第三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出爐,萌源村榜上有名。
2019年12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萌源村榜上有名。
基本介紹:
萌源村座落翔鳳山下,位于鎮區東部,離縣城5公里,海拔895米,周壽公路橫穿村南,是東洋(三源一關)通往壽寧要沖。
萌源又稱萌村,原先由薜氏拓居下竹柄(俗稱薜家嶺)。唐天佑元年(904年)蕭氏祖先從竹柄(后稱蕭家離格)遷居萌源村,繁衍裔孫的戶數、人口居全鎮第二位。宋代,隸寧德縣十六都。民國24年(1935年)6月,隸周墩特種區周墩聯保。民國29年,隸周墩鎮設萌源保。民國34年8月,隸周寧縣獅城鎮。1950年4月,隸周寧縣第一區(端源區)設萌源鄉(含萌底)。1956年底,萌源并入端源鄉。1959年1月,隸端源公社,析出萌底,設萌源大隊。1963年3月,萌源、萌底合并為萌源鄉,隸浦源區。196
歷史沿革:
萌源村原屬寧德縣青田鄉東洋里十六都,后隸屬周墩特種區、周墩分縣,1945年8月成立周寧縣,設萌源保,解放后隸屬萌源鄉,1958年改為端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隊,公社遷浦源后又改為浦源人民公社萌源大隊,1984年起改稱村民委員會。
原轄萌源、陳岔、壩下3個自然村:現陳岔、壩下2個自然村已無人居住,轄萌源1個村。
周邊相關:
萌源村附近有九龍漈風景名勝區、鯉魚溪、陳峭古村、周寧縣塔公園、周寧滴水巖、林公忠平王祖殿等旅游景點,有官司綠茶、官司云霧茶、周寧高山馬鈴薯、甘薯粉條、泥鰍面、魔芋粉條等特產,有周寧鯉魚溪護魚習俗、柘榮剪紙、寧德霍童線獅、壽寧北路戲、屏南四平戲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