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再興村 | 隸屬:蛟洋鎮 |
區劃代碼:350823109205 | 代碼前6位:350823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閩F |
長途區號:0597 | 郵政編碼:364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始祖張德才原籍寧化縣石壁鄉,于明洪武四年(1371)遷此,因當時另有別姓居住,擇地建房地困難,攜家眷去華家馬路坑落戶數年,不吉利而返回,故稱再投,后稱再興。
榮譽排行:
2021年11月,福建省愛衛辦命名再興村為2021年福建省衛生村。
基本介紹:
再興村位于蛟洋鎮西北部,距離鎮政府所在地19公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有4個自然村,19個村民小組,340多戶,1478人,低保戶20多戶,山林面積16000多畝,耕地面積1500畝,有兩家礦產探礦公司在村里探礦,據說有銅礦、鉬礦。
民風比較淳樸,有較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每年有“犁春牛”節目,舞獅、武術表演、十番音樂等,鄉民走動娛樂較多。農村基礎工作好,計劃生育連續五年被評為市級合格村,新農保、新農合參加人數均在90%以上,走訪的群眾對農村的政策比較了解,可見,村兩委工作扎實,農村政策宣傳貫徹執行比較到位。
村民人均年收入7000元左右,主要收入靠:一是山林毛竹加工收入;二是外出打
歷史沿革:
清代屬白砂里;1929年朱、毛率紅四軍入閩,1930年設北三區第五鄉蘇維埃政府;1935年紅軍北上抗日后,北三、四、五區統稱古蛟區;民國時屬古蛟區華洋鄉再興保;1949年9月解放初為古蛟區再興村;1950年6月屬第七區;1952年改稱再興鄉;1956年稱白砂區再興高級社;1958年屬華興鄉,同年10月公社化,稱上游公社再興大隊;1959年改稱蛟洋公社再興大隊;1961年稱白砂工委華家公社再興大隊;
周邊相關:
再興村附近有龍巖市古田旅游區、古田會議舊址、才溪鄉調查舊址景區、梅花山·華南虎園、毛主席紀念園、梅花山自然保護區等旅游景點,有上杭槐豬、上杭烏梅、杭晚蜜柚、上杭蘿卜干、下都沙田柚、南陽糍粑等特產,有閩西(上杭)傀儡戲、龍巖田公元帥信俗、上杭女子五枚拳、上杭龍燈舞、上杭竹雕制作技藝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