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涂坑村 | 隸屬:后龍鎮 |
區劃代碼:350505102205 | 代碼前6位:350505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閩C |
長途區號:0595 | 郵政編碼:362000 |
城鄉分類:城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12 |
地名由來:
土坑村名稱有二種叫法,一種叫涂山,一種叫土坑,先祖在頭地開拓時,觀賞了頭地翁山朝拱,四面環山,入局寬而有居,可駛馬奔馳。開族后繁衍茂盛。在環山的方圓五華里地中,展拓18個劉氏村莊,其鄉名稱為涂山;謂之土坑者,因在環山中央的盆地上有一座土山坡,山坡下是坑龐,村民聚居地,是依山傍坑而建造,故名。
榮譽排行:
2023年11月,涂坑村被認定為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2022年10月,福建省農業農村廳認定涂坑村定為第二批福建省鄉村治理示范村鎮。
2021年11月,福建省愛衛辦命名涂坑村為2021年福建省衛生村。
2014年11月,涂坑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4年2月,涂坑村入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3年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確定涂坑村為第二批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基本介紹:
土坑村地處泉港區后龍鎮中部,東鄰碧霞灣、南毗福煉生活區、北與南鋪鎮接壤,面積約1.6平方公里,總人口3900多人。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確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也是泉港區革命老區據點村之一。
土坑山川水麗,氣脈紆舒,世代蕃衍旺盛,地靈人杰,村內共有古民居27座,但倒塌毀壞近半,現保存較完好的古大厝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磚石木結構。古民居雕塑繁多: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磚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陰雕和透雕;按內容分有山水、人物、化鳥、樓閣。雕塑線條鮮明,姿態萬千,具有閩南建筑特色,在四周現代建筑的環繞下更添吸引力。其中劉百萬的古居更具獨特,是傳統建筑的典型,深得古建
泉港土坑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后龍鎮土坑村,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港市的杰出代表。土坑村古建筑--叉錯落排列,布局規整有序,大致形成了四橫五縱的街巷格局。主要古建筑有:百萬大厝、中厝布
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的涂坑(涂山)屬八都,九都梅峰鋪;民國時期,屬梅來鄉,涂山為一個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涂山鄉;公社化時為涂山大隊,體制下放后,于1985年屬涂山大隊拆為4個行政區,涂坑是以一個村莊為行政村。
周邊相關:
涂坑村附近有土坑村古建筑群、紅星生態園、三朱革命斗爭紀念碑、吳敦仁烈士墓和紀念碑、中共惠安特支和涂嶺農民協會、涂嶺農民自衛軍、惠安工農革命軍駐地遺址、坑內山等旅游景點,有涂嶺龍眼、泉州花燈、涂嶺豬腳、泉港涂嶺鹵豬腳、東璧龍珠、泉港浮粿等特產,有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打城戲、泉州北管、永春紙織畫、蟳埔女習俗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