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石壁鎮 | 隸屬:寧化縣 |
區劃代碼:350424103 | 代碼前6位:350424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閩G |
長途區號:0598 | 郵政編碼:365000 |
轄區面積:約136.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45萬人 |
人口密度:約10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22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石壁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取如石壁一樣堅硬不可欺之意得名。1993年設石壁社區居民委員會,沿用至今。…[詳細] |
紅旗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紅旗村位于石壁鎮政府所在地,全村總人口1167人,總戶數265戶共有4個村民小組,黨員42人,區域總面積1723畝,其中耕地面積784畝,山林面積93…[詳細] |
禾口村 | ~202 | 鎮中心區 | 寧化縣人民政府發出文件,批準石壁鎮立新村更名為禾口村。
石壁鎮1993年撤鄉建鎮,由禾口鄉更名為石壁鎮。是舉世聞名的客家祖地,是遍布世界五大洲7…[詳細] |
楊邊村 | ~203 | 村莊 | 寧化縣石壁鎮楊邊村位于石壁鎮西部,距石壁鎮1.5公里,與石壁客家祖地相連,楊邊村在九十年代曾被縣授予“先進黨支部”,“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全村共有3…[詳細] |
小吳村 | ~204 | 村莊 | 小吳村位于寧化縣石壁鎮南部,東接立新村,西接楊邊村,南連大路村,北與307線相連,距鎮區2公里,全村土地面積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00畝,林地32…[詳細] |
大路村 | ~205 | 村莊 | 大路村位于石壁鎮南部與淮土鄉接壤之處,距集鎮地4公里,全村總人口2060人,總戶數456戶,有7個自然村分別由大路背、石橋下、下塅、連塘、新屋、劉則、…[詳細] |
溪背村 | ~206 | 鎮鄉結合區 | 石壁鎮溪背畬族村位于石壁鎮東南面。東鄰城郊鄉,南接方田鄉,西近石淮公路,北與禾口街市隔河相望,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縣城18公里。由包含烏石下、…[詳細] |
陂下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因該片村位于兩座水陂之下,故名。明清時期屬龍上下里,民國時屬禾口鄉為陂下保。建國初屬二區為陂下鄉,1958年屬禾口公社為陂下大隊,1984年為禾口鄉陂…[詳細] |
陳家村 | ~208 | 村莊 | 陳家村位于寧化縣石壁鎮東部,其東部城郊鄉、茶湖江村,西接陂下,南連城郊鄉社下村,北與濟村鄉昆崗村毗鄰,距鎮區7公里,全村土地面積8094畝,耕地面積1…[詳細] |
劉村村 | ~209 | 村莊 | 劉村,諧音流村,寓意村民應外出流動謀生。…[詳細] |
隆陂村 | ~210 | 村莊 | 原名三磜,以村中溪流有三處水磜得名。后以水磜處筑水陂且下有龍潭,更名龍陂,隆、龍諧音故名。…[詳細] |
官坑村 | ~211 | 村莊 | 官坑村地處石壁鎮北部,距集鎮所在地2.3公里東與破下村相鄰,南與紅旗村、立新村相鄰,全村共6個村民小組,分布在早禾田、村里、屋橋外三個自然村,總戶數3…[詳細] |
石碧村 | ~212 | 村莊 | 石碧村地處閩贛兩省交界的寧化縣石壁鎮西部,距縣城20公里、鎮4公里,唐初稱玉屏,唐中葉改為石璧,其后又諧音成石碧,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地域,后來被尊稱…[詳細] |
江家村 | ~213 | 村莊 | 江家,指開基江氏族人。明清時期屬龍上下里,民國時屬石碧鄉為江家保。建國初期石碧鄉,1958年屬石碧公社石碧大隊,1962年成立江家大隊,1966年改屬…[詳細] |
桃金村 | ~214 | 村莊 | 桃金村位于石壁鎮中西部,距鎮區6公里,東臨官坑村、南接楊邊、石碧兩村,西連陳塘村,北與隆陂水庫毗鄰,永寧高速公路貫穿村域東西,駐有泉南閩贛收費站。全村…[詳細] |
陳塘村 | ~215 | 村莊 | 陳姓村民在池塘和河灣處定居形成的鄉村小聚落。取駐地自然村陳塘灣的“陳塘”二字命名。…[詳細] |
三坑村 | ~216 | 村莊 | 石壁鎮三坑村位于石壁鎮中部、東鄰陳塘村、西接江口村,南連拱橋和南田村,北與鄧坊村毗鄰,距石壁鎮8公里,永寧高速公路貫穿術域南部,全村分布為7個自然村、…[詳細] |
鄧坊橋村 | ~217 | 村莊 | 鄧坊村地處石壁鎮西北部,與三坑、江口和張家地三個行政村相鄰,與江西石城接壤。全村共有11個自然村,18個村民小組,人口1760余人。山地面積2394畝…[詳細] |
張家地村 | ~218 | 村莊 | 張姓開基得名。建國前屬石碧鄉為張家保,建國初期屬二區大角鄉、陳屋鄉,1958年屬石碧公社為張家地大隊,1966年屬禾口公社改名為紅光大隊,1974年復…[詳細] |
江口村 | ~219 | 村莊 | 取駐地自然村大坑口二字命名,坑、江方言諧音,故名。…[詳細] |
南田村 | ~220 | 村莊 | 南田村座落于閩贛交界處。比鄰淮土鄉。全村人口1768人。435戶。全村十種姓氏。耕地1200畝。旱地500畝。林地面積3200畝,其中生態林面積130…[詳細] |
江頭村 | ~221 | 村莊 | 江頭村位于石壁鎮西部,距鎮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共15個村民小組,分布于8個自然村,398戶,l658人,村兩委干部配備5人,正式黨員40人,其中女黨…[詳細] |
拱橋村 | ~222 | 村莊 | 拱橋村地處石壁鎮西面,距鎮6公里,省道福五線貫穿境內,是革命老區基點村,村轄5個自然村,12個小組,人口1460人,耕地面積920畝,山地面積2300…[詳細] |
地名由來:
石壁鎮轄客家祖地石碧村,唐代取如石壁一樣堅硬不可欺之意得名。
基本介紹:
石壁鎮地處寧化縣西部,距縣城17公里,古稱玉屏,唐中葉更名為石壁。全鎮區域面積13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19萬畝,林地面積14.87萬畝;轄2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7266人,鎮政府駐禾口村。
石壁鎮是聞名海內外的客家祖地所在地。1995年以來,已成功舉辦21屆世界客屬石壁祭祖大典,來自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內外百萬客家人先后前來尋根謁祖、觀光旅游。
石壁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現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主要古跡建筑總數達106處,以清中期建筑為主,主要包括寨堡關隘、橋梁路亭、宗祠宮廟、香火祖廳、民
榮譽排行:
2025年3月,被認定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鄉鎮。
2021年5月,石壁鎮入選2022年度福建省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創建名單。
2020年12月,福建省愛衛辦命名石壁鎮為福建省衛生鄉鎮。
2014年2月,石壁鎮入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文化旅游:
福建三明市寧化縣客家祖地是客家人的總家廟、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和朝圣中心。1992年在以姚美良等為代表的海內外客家后裔的提議和縣政府的重視下,動工興建客家公祠,總投資890萬元,面積1.2萬
禾口區擴紅指揮部舊址董氏民宅位于寧化縣石壁鎮立新村五組下八社自然村(鎮集鎮所在地)。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戰爭勝利后,為粉碎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更大規模的軍事“圍剿”,中央多次要求各地猛烈擴
石壁紅軍烈士紀念碑位于寧化縣石壁鎮石壁村干山排,一條小路從紀念碑前經過,與石壁烈士陵園路相接,省道307線從北側約350米處經過。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石壁優秀兒女為推翻國民黨-統治,建立人民
石碧紅軍獨立第七師舊址群位于寧化縣石壁鎮石碧村,年代為1932年。簡介:由張氏家廟(下祠)、三圣廟、維藩橋與玉屏德潤亭組成。1929年,石碧村建立黨小組,村民紛紛入農會、鬧暴-動-、建政權、
紅軍橋遺址位于寧化縣石壁鎮立新村五組,系縣道石(壁)淮(土)線南北橫跨禾口溪處。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寧化縣禾口區(今寧化縣石壁鎮)是寧化縣最早建立的蘇區之一,一直有中央和地方紅軍駐防。193
歷史沿革:
隋代稱玉屏,唐中葉更名石壁。
宋、元屬桂枝鄉,明、清屬龍上下里。
民國設禾口鄉、石壁鄉。
解放初期屬寧化縣二區,1958年成立禾口公社,1984年復名禾口鄉,1993年11月撤鄉設石壁鎮。
空軍原顧問。張雍耿是福建省寧化縣石壁立新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宣傳員、大隊政治委員、科長、軍分區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軍副政治委
張瑞標,又名瑞根子,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出生于寧化縣禾口鄉石碧村一個貧農家庭。幼年父母雙亡,從小學做篾工,過著流浪生活。民國18年(1929年)寧化共產黨人在禾口秘密活動,發動群眾建立農會
張史才,原名振鋼,字亞農,寧化縣禾口鄉陳塘灣村人,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生。史才出生于富有家庭,聰明好學,早年畢業于省立第七中學。民國16年(1927年)就任寧化縣曉華小學教務主任。因不滿
張恩崇,又名崇根子,寧化縣禾口鄉石碧村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于一個佃戶家庭。民國18年(1929年)寧化有了共產黨,禾口建立黨小組,黨組織秘密在石碧發動農民組建農會,恩崇積極參加農會活動
朱運根,祖居寧化縣禾口村,清宣統三年(1911年)出生。因家無寸地,難以度日,其父領著全家遷居寧化城關薛家坊。為謀生計,運根8歲開始當童工,民國19年(1930年)參加地方游擊隊,不久擔任排長。他率領
張啟標(1916-2002年)石壁小吳人,1931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12月加入中國青年團,1933年11月轉為中共正式黨員。參加過第三至五次反“圍剿”、三年游擊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在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