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河市村 | 隸屬:河市鎮 |
區劃代碼:350504102210 | 代碼前6位:350504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閩C |
長途區號:0595 | 郵政編碼:362000 |
城鄉分類:鎮鄉結合區 | 分類代碼:122 |
地名由來:
早年,南安、永春的很多商家借濠溪、汍海之便在此集散貨物,儼然成為一商埠,為商家貿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故名。
基本介紹:
河市村地處洛江區河市鎮政府所在地,隸屬中心鎮區,全村15個村(居)民小組,由5個自然村組成,常住人口3800多人,下轄河市街、土樓下、下河市、雙邊、禾格頭5個自然村。現有可耕地面積400多畝,蔬菜基地200多畝。河市村歷史悠久,山清水秀,民風純樸,大部分村民以經商、做生意為主,商業氛圍濃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河市村與南塘村、莊田村、溪井村、爐田村、官洋村、山邊村、溪山村、白洋村、蛟南村、市田村、壇頂村、鳥關村、浮橋村、新告村相鄰。
榮譽排行:
2024年11月,被認定為2024年度福建省“一村一品”專業村(應季蔬菜)。
文化旅游:
濠溪橋年代:明座落地點:泉州市洛江區河市鎮河市村、霞溪村簡介:又名河市橋,宋紹興年間(1131~1162)始建,后毀于火,明隆慶三年(1569)都督俞大猷重建,萬歷二十七年(1599)知縣顧
歷史沿革:
河市鎮在宋代(960-1279)時屬泉南府晉江縣(宋太祖時泉漳二州為仙游人陳洪進所統治,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陳洪進歸宋),時稱為玉泉鄉愛育里與親善里。
元、明、清稱河市鄉,分別被設為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都。
民國初與羅溪、馬甲、雙陽劃為晉江第四區,亦稱河市區,區址設在河市。
抗日戰爭期間,為激發抗敵熱情,因以誕生于河市的民族英雄俞大猷之名冠之,稱為大猷鄉。
新中國成立初期,與馬甲、雙陽合并為晉東
周邊相關:
河市村附近有濠溪橋、仙公山、虹山村、后深溪漂流、仰恩大學、惠女水庫水利風景區等旅游景點,有河市檳榔芋、肉夾包、傷補酒、牛肉羹、面線糊配油條、清真牛肉鍋點等特產,有俞家棍、泉州十音銅鑼鍛制技藝、泉州妝糕人制作技藝、陳三五娘傳說、洛陽橋傳說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