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隔川鎮 | 隸屬:連城縣 |
區劃代碼:350825110 | 代碼前6位:350825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閩F |
長途區號:0597 | 郵政編碼:364000 |
轄區面積:約27.7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7308人 |
人口密度:約26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聯益村 | ~201 | 鄉中心區 | 合作化時號召大家聯合起來,才能得幸福,1957年成立互聯、慶益兩個高級社,后二社合并,各取一字故稱聯益。…[詳細] |
隔川村 | ~202 | 鄉中心區 | "原名隔頭,俗稱峽頭村,緣于兩頭有大小兩個峽谷,隔溪遠缺水,故名。…[詳細] |
朱余村 | ~203 | 村莊 | 由朱坊與余地合并各取一字稱朱余。宋代屬南順里,1949年初屬北團區隔川鄉,1954年劃為附城區隔川鄉,1958年屬超美公社隔川大隊,1958年底屬附城…[詳細] |
井坑村 | ~204 | 鄉中心區 | 據傳此地有口井,泉水大而香甜、清爽,故稱井坑。…[詳細] |
竹葉山村 | ~205 | 鄉中心區 | 此地原名竹光,是因上祖在屋后種有一片毛竹,長得茂盛,故名。…[詳細] |
新營村 | ~206 | 村莊 | 該地經營陶器,建有窯、窯以營故名。1949年前名營勝保,后稱營勝山,1949年后取一新字,稱新營。…[詳細] |
隔田村 | ~207 | 村莊 | 上祖朝經公由清流田源遷至田口,后由田口遷此定居,為紀念祖地,又相隔很遠,故稱隔口田,簡稱隔田,后衍今名。…[詳細] |
松洋村 | ~208 | 村莊 | 1969年松樹垅和波洋二個村合并各取一個字名為松洋。…[詳細] |
地名由來:
據考證,隔川原名“峽頭”,或“甲頭”、“隔頭”,以自北入口處群山簇立,山巒對峙而取其名。陳姓遷居峽頭后成為當地旺族,其郡望曰潁川,且入閩始祖宗祠在永安貢川,于是陳氏后裔就把“峽頭”更名為“隔川”。
基本介紹:
隔川鄉是位于連城縣古城垣北部的一大重鎮。這是一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土地,說他古老是因為它已有千年的歷史,說他年輕是由于它在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又有新的沸騰。
隔川鄉距縣城3公里,轄區土地總面積27.77平方公里,不但風光秀麗,交通也十分發達。
隔川擁有自己較大的10里平川和懷抱四周的丘陵山地。大自然的杰作使隔川以其特有的妖嬈在1000多年前就已孕育著自已的文明史話和鄉富民安的豐姿,曾譽著閩西,名揚海內。
據考證,隔川原名“峽頭”,以自北入口處群山簇立,山巒對峙而取其名。古人喜用地形影喻人群風貌,故這里俗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榮譽排行:
2022年12月,福建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隔川鎮為2022年福建省衛生鄉鎮。
歷史沿革:
據傳宋末文天祥移軍漳州時,過此地休整月余,曾教鄉民燒制陶器并動員在交通要沖建茶亭以供行人解渴納涼,1949年后出土過若干宋陶碎片為證,宋為南順里,1949年初屬北團區隔川鄉,1954年劃附城區隔川鄉,1958屬超美公社隔川大隊,1968年與聯益合并改稱隔聯大隊,1984年與聯益分開屬文川鄉隔川村。
隔川鄉成立于1993年9月,從原屬文川鄉管轄的一個小區劃分出一個行政鄉。
2021年5月撤鄉設鎮為隔川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