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甌迪口葡萄風情小鎮位于迪口鎮可建村曾段自然村,項目規劃占地面積150畝,投資1000萬元,建設有“小鎮入口印象區”、“旅游接待服務區”、“葡萄觀光采摘區”、“緩坡稻田漫步區”、“農耕集市商貿區”、“濱溪游憩休閑區”等五個功能區域,是集種植、釀造、科普、銷售、觀賞、娛樂、度假、農業技術推廣為一體的葡萄田園度假區。
建甌值慶橋位于建甌市迪口鎮黃村,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已有520多年歷史,系全省保存完整最早的古廊橋之一,這座伸臂式木廊橋也是國內現存年代較早的梁式廊橋之一,在建造方式上沿用了純正的宋代營造法式做法,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研究價值。值慶橋為南北走向,橋北端大部分建在硬地和橋墩上。橋面鋪著木板,檐下有風雨擋板。進深十柱,用柱41根,兩側設欄桿和休憩長凳。在藻井內的正中,有粗大的丁字形斗拱,邊上有彩繪龍紋圖案等裝飾,大梁上墨汁寫著“大明弘治叁年”等字樣。橋墩是塊石壘砌,上面鋪井字形圓木,逐層向河面中心延伸,最后鋪長圓木連接兩墩為橋梁結構。一般的橋上都沒有藻井,只供奉一個神龕。而這座橋不僅有藻井,在橋頭、橋尾、橋中間各有一個神
迪口梅嶺江老魏烈士墓位于迪口鎮下房村梅嶺自然村,年代為現代,類別為墓葬。該墓位于建甌市迪口鎮下房村梅嶺自然村平路下山西側山腰,坐東北朝西南,呈小“八”字型,碑高為0.6米,寬0.4米,墓兩側壁以方磚水泥筑砌,石碑上碑文豎式楷書“革命烈士江老魏墓”,立碑時間1953年12月重修,立碑單位建甌縣人民政府第六區公所。據當地老人介紹,江老魏生于1916年,1933年參加紅軍,曾轉戰古田等地,由于病重,1941年犧牲于梅嶺自然村,1953年被追認為烈士。該墓對青少年進行革命教育發揮積極作用。2020年4月28日,建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建甌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葬坐東北朝西南,以71.3平方米的墓葬本體(包括已水泥硬化為墓坪一部分的山
迪口徐坑蕭海清、陳嶼泰、孫樹一烈士合葬墓位于迪口鎮大布林村徐坑自然村,年代為現代,類別為墓葬。該墓位于建甌市迪口鎮大布林村徐坑自然村西面約2千米遠的建甌至迪口鎮公路旁,1953年12月重修,坐偏西南朝偏東北,長7.5米,寬6米,高6米,朝向公路一側,從左至右分立革命烈士蕭海清、陳嶼泰、孫樹一的合葬墓碑,墓丘頂刷水泥,墓用片石壘砌,左側二級墓坪旁山腰種植數十年的楓樹。三位烈士為土地改革時期被當地土匪殺害的國家土改干部。該烈士墓對開展青少年革命教育具有積極意義。2020年4月28日,建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建甌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葬坐偏西南朝偏東北,以63.92平方米的墓葬本體為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偏東北邊長7.4米,偏東南邊長
迪口西坑游章華、游仲銘、游嚇生烈士合葬墓位于迪口鎮西坑村,年代為現代,類別為墓葬。該墓位于建甌市迪口鎮西坑村西北側300米處,坐東北向西南,長6.8米,寬7米,面積47.6平方米。整體呈“鳳”字型,墓丘壁以水泥筑砌,墓前立三個石碑,自左向右分立陰刻游章華烈士、游仲銘烈士及游嚇生烈士墓碑,墓碑均高約0.87米,寬約0.4米,立碑單位建甌縣人民政府第六區公所,立碑時間1953年12月。該烈士墓對開展愛國主義革命教育,弘揚革命傳統精神具有重要意義。2020年4月28日,建甌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建甌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墓葬坐東北朝西南,以71.3平方米的墓葬本體為保護范圍呈不規則梯形;保護范圍西南邊長4.1米,西北邊長5.4米,東北
德勝橋位于建甌市迪口鎮鄭魏村,時代為清代。德勝橋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北溪接龍橋位于建甌市迪口鎮龍北溪村,時代為民國。龍北溪接龍橋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恩橋位于建甌市迪口鎮鄭魏村,時代為清代。仙恩橋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后建橋位于建甌市迪口鎮可建村,時代為清代。后建橋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興龍橋位于建甌市迪口鎮可建村,時代為清代。興龍橋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