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天寶鎮 | 隸屬:薌城區 |
區劃代碼:350602101 | 代碼前6位:350602 |
行政區域:福建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閩E |
長途區號:0596 | 郵政編碼:363000 |
轄區面積:約6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5萬人 |
人口密度:約70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5個社區、2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蕉薌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該社區位于天寶鎮,前身為天寶居民委員會,因當地為薌城區特色產業,香蕉聞名囯內外,故更名為蕉薌社區。…[詳細] |
五峰田中社區 | ~002 | 村莊 | 因社區辦公場所設于五峰農場田中作業區,為方便群眾找記,便以作業區名命名。…[詳細] |
五峰山仔尾社區 | ~003 | 村莊 | 因社區辦公場所設于五峰農場山仔尾作業區,為方便群眾找記,便以作業區名命名。…[詳細] |
大房白花社區 | ~004 | 村莊 | 大房白花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大房院山社區 | ~005 | 村莊 | 大房院山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天寶社區 | ~006 | 鎮中心區 | 據明嘉靖年間漳州府志記載,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當地漁民邱鄯在九龍江得寶珠,呈郡守王冕,貢朝廷,賜名天寶,故名。…[詳細] |
山美社區 | ~007 | 鎮鄉結合區 | 因村落處于一山坡尾端,故名。明清時期屬龍溪縣二十一都,民國時期屬龍溪縣天寶鄉,1958年屬龍溪縣星火公社天寶耕作區,1961年屬天寶公社,1984年屬…[詳細] |
路邊社區 | ~008 | 鎮鄉結合區 | 據傳祖先唐代開漳圣王陳元光的部將韓昭德將軍,輔佐陳元光入閩平亂后,留守云霄,后徙至天寶鎮古城輅軒,以此為村名。因地處“臥牛吉地”,一條大街橫貫全村,后…[詳細] |
后巷社區 | ~009 | 鎮鄉結合區 | 天寶鎮后巷村地處薌城區西郊,青島啤酒廠位于村內,下轄10個村民小組,全村926戶、2238人,耕地面積3107畝,以種植香蕉和發展畜牧業為主。2011…[詳細] |
珠里社區 | ~010 | 鎮鄉結合區 | 薌城區天寶鎮珠里村是聞名中外的大文學家、翻譯家林語堂先生的祖籍地,319國道穿境而過,北靠天寶大山,南向九龍江,萬畝蕉林環抱,歷史人文古跡眾多,自然風…[詳細] |
茶鋪社區 | ~011 | 村莊 | 天寶鎮茶鋪畬族村位于薌城區西郊,國道319線北側,九龍江西溪北岸,因鐘姓祖先曾在此設茶館招待過往行人而得名。全村總面積496畝,有4個村民小組,308…[詳細] |
張坑社區 | ~012 | 村莊 | 張坑村地處“香蕉之鄉”天寶鎮中部,下轄3個自然村,11個村民小組,全村405戶,總人口1916人,耕地面積1584畝,山坡地102畝 . 村民人均年純…[詳細] |
鳳園社區 | ~013 | 村莊 | 鳳園村位于薌城區西北部,天寶山南麓、九龍江北岸,面積1.8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486戶2009人。全村有農田1100畝,種植天寶香蕉400畝,綠…[詳細] |
后塘社區 | ~014 | 村莊 | 后塘村現有人口927人,計272戶。目前村內耕地1000畝,漁塘300畝,攪拌機11臺。全村以食用菌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建筑工程和養豬收入也占有很大比…[詳細] |
塔尾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傳說毗鄰墨溪村文昌塔,夕陽黃昏,塔尖尾倒影映射村中,故名。…[詳細] |
墨溪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相傳過去此地文風極盛,文人多,筆、硯常洗于村邊小溪中,久之,溪水呈墨綠色,故名。…[詳細] |
田寮村 | ~206 | 村莊 | 天寶鎮田寮村地處薌城區與南靖縣交界處,下轄5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全村387戶、1476人,耕地面積1407畝,以種植香蕉、蔬菜為主,發展畜牧業為輔…[詳細] |
過塘村 | ~213 | 村莊 | 天寶鎮過塘村地處薌城區西郊,縣道石天線從村中而過,交通便捷,社會安定,村民和睦,下轄10個村民小組,全村665戶,2277人,有黨支部1個,現有黨員6…[詳細] |
大寨村 | ~214 | 村莊 | 天寶鎮大寨村位于薌城區西北部,天寶山南麓,著名的天寶古寨位于大寨村境內,面積3.6平方公里,1896戶5107人。村黨支部共有正式黨員99名,預備黨員…[詳細] |
月嶺村 | ~215 | 村莊 | 天寶鎮月嶺村地處薌城區西郊,面積約2.5平方公里,下轄12個村民小組,全村596戶、2033人,以水果種植、香蕉貿易、畜禽養殖為主業,2011年全村農…[詳細] |
盤谷村 | ~216 | 村莊 | 村中有大石似盤,俗稱“石盤頭”村,1949年以后糧食連年豐收,盛產稻谷聞名,遂名“盤谷”。…[詳細] |
后寨村 | ~217 | 村莊 | 天寶鎮后寨村地處薌城區西部,天寶大山南麓,與洪坑村接壤,下轄7個村民小組,全村374戶、1075人,耕地面積1107畝,以種植香蕉和青棗為主。2011…[詳細] |
洪坑村 | ~218 | 村莊 | 洪坑村下轄3個自然村,10個村民小組,全村902戶,3068人,占地面積約130公頃,是明末清初古村落,村落格局完整、布局奇特,屋舍錯落有致。主體是一…[詳細] |
仙都村 | ~219 | 村莊 | 天寶鎮仙都村地處薌城區西郊天寶大山南麓,下轄2個自然村、13個村民小組,全村820戶、3100人,以水果、蔬菜種植、香蕉貿易、畜禽養殖為主業,2011…[詳細] |
埔里村 | ~220 | 村莊 | 埔里村位于漳州市郊天寶鎮,全村現有939戶、2772人。支部現有黨員66名,兩委干部6人,村民以種養業和水果營銷業為主要經濟來源。2011,埔里村財年…[詳細] |
地名由來:
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漁民邱善在此得寶珠,郡守王冕進貢朝廷,賜名天寶。
基本介紹:
天寶鎮位于薌城區西郊,距漳州市區10公里,北靠天寶大山,南向九龍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常青。年平均氣溫21.1℃,大于或等于10℃的年活動積溫7471.5℃,年均雨量1500—1700毫米,無霜期329天,年均日照時數2000小時,相對濕度79%,盛產水果、蔬菜、食用菌、淡水魚等,素有“物華天寶”之美譽。區域總面積64平方公里(含五峰農場),下轄11個行政村和12個居委會(包括1個畬族社區),現有戶籍人口4.75萬人,常住人口5.3萬人。
榮譽排行:
2021年5月,天寶鎮入選2022年度福建省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創建名單。
2021年12月,天寶鎮被確定為福建省第二批高級版綠盈鄉村(鄉鎮)。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級文明村鎮社區名單出爐,天寶鎮上榜。
2014年6月,環境保護部授予天寶鎮2012—2013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文化旅游:
路邊威惠廟年代:清座落地點: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路邊村簡介:元延祐六年(1319)始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由遷臺的路邊村韓氏族人臺灣布政使理問韓熙文帶領在臺族親倡修。面闊三間,前后三進
歷史沿革:
1954年置天寶鄉,1960年改天寶人民公社,1984年天寶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為天寶鎮人民政府。
天寶蕉:產于天寶鎮,有700多年栽培歷史,果肉營養豐富,皮薄、味香、汁甜、肉軟、果心小為特色。薌城區位于福建省的東南部,北緯24°2914—24°4241,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濕潤型氣候,全年無霜期長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