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鄉,因境內冉家坪后方,矗立一座酷似元寶的天寶山,巨大的元寶雄踞在云端之上,雄奇而巍峨,像行云布雨把它的萬丈金光撒向大地,澤被萬物,1953年劃鄉建鎮時,得名天元鄉。天元鄉位于大寧河源頭,在縣境西北部,距縣城75公里,是全縣的“西部邊陲”。東臨中梁鄉,南連紅池壩景區,西與城口縣接壤,北靠土城鎮。幅員面積213.29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29個社、3210戶、總人口8317人。域內海拔625-2650米,山大坡陡,溝壑縱橫,屬典型的立體高寒山區,具有“一山兼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氣候特征。境內不僅有豐富的水資源、富饒的森林資源、靚麗的旅游資源、獨特的農副產品資源,還擁有煤炭、硫磺礦、硫鐵礦等礦產資源和紅豆杉等稀有植物。以中藥材、草食牲畜、特色經果、中蜂、食用菌為主的五大產業獨具特色。
2015年,脫貧戶精準識別建卡時,天元鄉有新華、天元、萬春、香源 、新田、象坪村 6個村未脫貧,有建卡貧困戶612戶2212人,貧困發生率為28.59%。2017年以前,全鄉整體表現為“兩高五差”,即:總貧困率和特別貧困率居高位。總貧困發生率高達 28.59%。貧中之貧,因病因殘致貧的413戶1356 人,高達總貧困的58%。生產條件差:溝壑縱橫、山高坡陡,耕地零星分散,標準農田量小,土地資源先天不足。交通條件差:天元鄉只有2條公路與鄉外聯接,仍有 27 個村民小組未通公路,村民小組通暢率10 %,通達率60%,1350戶沒有交通保障。住房條件差:民房多為土木結構,2017年前有C級危房186間,D級危房296間,多數房屋破爛不堪,危房中的低保戶、貧困戶、殘疾戶達407戶,占建卡貧困戶的84%。產業發展差:產業發展“小、散、弱”,人均收入低,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紅薯“三大坨”等傳統作物,產業結構單一,糧經作物比為 12 ﹕1。2015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5860元,村集體經濟“空殼化”。發展意識差:傳統產業,傳統耕作,缺乏新型產業。特別是進入冬季,村民無所是事,下地干活的少,喜歡打牌的多,部分群眾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度時期存在“干部干、群眾看”“干部著急、群眾不急”的現象。
自脫貧攻堅啟動實施以來,天元鄉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關于深化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中心工作、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狠抓“當前脫貧、成果鞏固、長效發展”三個關鍵,聚焦精準、攻克難點、補齊短板、深度發力,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2015年,完成新華村脫貧銷號;2016年完成天元、萬春、香源3個貧困村脫貧銷號。2016年,通過動態調整和“四類人員”清理以及檔外貧困對象重新識別,全鄉建卡貧困戶增至892戶3209人(國網系統),貧困發生率為28.59%。是年,脫貧579戶2243人。2017年,減貧79戶296人,當年貧困發生率降至13.5%。2018年,新田村整村脫貧銷號,全鄉減貧219戶692人,貧困發生率降至4.77%。2019年,象坪村貧困村銷號,減貧450人。2020年,剩余的365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0。
天元鄉聚焦關鍵、精準發力,以爭分奪秒、戰天斗地的拼搏狀態,發揚“石頭縫里奔小康”的脫貧奮戰精神,上下一心,盡銳出戰,實現了“高質量脫貧100分摘帽”目標,貧困發生率由最初的28.59%下降為0,天元人民與全縣、全市、全國人民一道,共同告別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邁進小康。全鄉725戶脫貧戶吃穿問題全面解決;724戶群眾通過危房改造住上“安心房”,294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住房安全問題全面保障;649名學生全面落實教育資助政策;“八重醫療保障”全面落實;基礎設施深度改善,電力、通訊全面保障,村級公路提檔升級,產業道路縱橫阡陌,入戶道路連接千家;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四個萬級”產業全面落地,9大基地全面建成,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全覆蓋,9個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實施“五改兩治”1453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七彩天元”格局初顯。脫貧攻堅以來,天元鄉連續4年獲得全縣考核一等等次,連續5年被評為縣級扶貧工作先進集體。2021年2月,天元鄉黨委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并應邀赴人民大會堂參加全國總結表彰大會。天元鄉人民政府、市教委駐天元鄉工作隊、縣駐天元村工作隊均被評為市級先進集體,7人次被評為縣級以上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典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重慶日報、重慶電視臺等全國、市級主流媒體全方位報道天元鄉扶貧工作200余次,市委辦公廳、市扶貧辦10余次通報天元脫貧攻堅動態、經驗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