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雙路街道 | 隸屬:大足區 |
區劃代碼:500111004 | 代碼前6位:500111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渝 |
聯系電話:023-43332361 | 郵政編碼:400900 |
轄區面積:約17.6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4.06萬人 |
人口密度:約2307人/平方公里 | |
辦事處地址:雙路街道雙星路1號 | |
下轄地區:9個社區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雙龍西路社區 | ~001 | 主城區 | 因境內一條大道(雙龍西路)而得名。1982年,經原雙橋區人民政府批準成立雙龍西路社區居民委員會。…[詳細] |
雙南路社區 | ~002 | 主城區 | 因該社區位于雙路街道南邊,且境內有一條道路(雙南路),故名。…[詳細] |
雙北路社區 | ~003 | 主城區 | 因該社區位于雙路街道北邊,且境內有一條道路(雙北路)而得名![詳細] |
黃桷社區 | ~004 | 主城區 | 因境內有一黃桷坡(坡上黃桷樹很多),故名![詳細] |
火炬社區 | ~005 | 主城區 | 以“高舉火炬奮勇前進”之意,故名。原為雙路鄉六村;1958年設立火炬管理區;1961年更名為火炬生產大隊;1984年撤銷火炬生產大隊,設立火炬村村民委…[詳細] |
四方社區 | ~006 | 主城區 | 因境內的四方井而得名。原為雙路鄉二村;1958年設立四方管理區;1961年更名四方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四方生產大隊,設立四方村村民…[詳細] |
龍塘社區 | ~007 | 主城區 | 因境內有一龍塘灣(因地處河流彎曲處形成塘,相傳有龍在此塘中),故名![詳細] |
雙橋社區 | ~008 | 主城區 | 因境內的雙子橋(橋頭有兩座雕像,寓意天上雙子星)而得名。…[詳細] |
文西社區 | ~009 | 主城區 | 因轄區道路(文化西路)而得名。原為雙路鄉五村;1958年設立文西管理區;1961年更名為文西生產大隊;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時,撤銷文西生產大隊,設立…[詳細] |
地名由來:
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有客民于白家嶺(今雙路街)建店設鋪,因地勢較高,坐西向東,據說每逢晴天清晨日出,從油房院子一縷霧伸往豬市壩至農貿市場到三岔路口,左側一縷霧從四方井至上官樓到三岔路口匯合,兩縷霧懸浮空中,好似“兩條露”,故名雙露,后演變為雙路;雙路街道由此得名。
基本介紹:
雙路街道是重慶市雙橋區委、區0所在地,也是重慶市首批啟動的百強鎮和中心鎮。雙路鎮經濟發達,交通便捷,通訊事業發展迅速,環境優美。2008年來,雙路鎮始終堅持“工業強鎮,農業穩鎮,商業興鎮”的思路,取得了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長足發展。
雙路鎮
雙路鎮以“工業強鎮”為發展戰略,以土地集中整治為基礎,借車城工業園區建設平臺,大力招商引資。2004年共引進企業22家,到位資金2450萬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5.7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1800萬元。 雙路鎮立足“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兩個著眼點,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完成退耕還林2600余畝。同時積極發展種養殖業,大力提高農民收入
雙路街道聯系電話:023-43332361
歷史沿革:
明代,雙路街道一帶已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
民國元年(1912年)后,為鄉保。
1949年12月,稱鄉村。
1958年,實行公社制。
1984年,為雙路鄉。
1996年4月18日,雙路鄉改為雙路鎮。
2001年10月,將龍星、太平劃歸雙橋區龍灘子街道。
2014年,雙路鎮撤鎮,改為雙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