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臥佛鎮 | 隸屬:潼南區 |
區劃代碼:500152120 | 代碼前6位:500152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聯系電話:023-44770000 | 郵政編碼:402660 |
轄區面積:約95.7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2.19萬人 |
人口密度:約229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臥佛鎮三仙巷1號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3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臥佛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境內有一尊大臥佛而得名。…[詳細] |
文曲社區 | ~002 | 村莊 | 因社區境內曾有一寺廟叫文曲寺,得名文曲社區。…[詳細] |
冷壩社區 | ~003 | 鎮中心區 | 因其境內有一冷家壩,得名冷壩社區。1961年為復興公社第2大隊,1981年更名為冷壩大隊,1984年更名為臥佛鎮冷壩村,2017年撤村設居為冷壩社區。…[詳細] |
獨田村 | ~201 | 鎮鄉結合區 | 因其境內有一塊十多畝大的田,得名獨田村。…[詳細] |
月壩村 | ~203 | 村莊 | 因其境內有一月芽形壩,得名月壩村。1961年為復興公社第3大隊。1981年為月壩大隊。1984年改名為臥佛鄉月壩村。1993年為臥佛鎮月壩村。2002…[詳細] |
香爐村 | ~204 | 村莊 | 因其境內的“玉皇廟”和“巴蕉灣”,得名玉蕉村。…[詳細] |
河口村 | ~205 | 鎮鄉結合區 | 因其位于河口,得名河口村。1961年為復興公社第8大隊,1981年更名峨眉大隊,1984年更名為臥佛鄉河口村,2002年將峨眉村合并。…[詳細] |
天臺村 | ~206 | 村莊 | 因其境內有一座天臺寺,得名天臺村。1961年為復興公社第10大隊,1981年得名天臺大隊,1984年改名臥佛鄉天臺村,1993年為臥佛鎮天臺村,200…[詳細] |
大堂村 | ~207 | 村莊 | 因其境內有一大堂坡,得名大堂村。1961年為復興公社第11大隊,1981年名大堂大隊,1984年改名臥佛鄉大堂村,2002年為臥佛鎮大堂村。…[詳細] |
太白村 | ~209 | 村莊 | 因其境內有一太白寺,得名太白村。1961年名長興公社第3大隊,1981年得名太白大隊,1984年改名長興鄉太白村,1993年并入臥佛鎮,2002年將馮…[詳細] |
橫房村 | ~210 | 村莊 | 因其境內曾有吳姓地主在此處修建有一橫排房子,得名橫房村。…[詳細] |
新都村 | ~211 | 村莊 | 因其境內曾有一寺廟叫新都館,得名新都村。…[詳細] |
玉蕉村 | ~212 | 村莊 | 因廟內供奉的是玉皇大帝而得名“玉皇廟”,因境內曾有芭蕉而得名“芭蕉灣”。…[詳細] |
金馬村 | ~213 | 村莊 | 因其境內曾有一金馬寺,得名金馬村。1961年為新生公社第3大隊,1981年更名為金馬大隊,1984年更名為新生鄉金馬村,1993年并入臥佛鎮,2002…[詳細] |
百花村 | ~214 | 村莊 | 因其境內曾有一古寺廟叫百花寺,得名。1961年名新生公社第5大隊,1984年改名新生鄉百花村,1993年并入臥佛鎮管轄,2002年將玉瓶村合并。…[詳細] |
馬龍村 | ~215 | 村莊 | 因其轄區內有一馬龍山,得名馬龍村。1961年為新生公社第7大隊,1981年名馬龍大隊,1984年改名新生鄉馬龍村,1993年劃入臥佛鎮管轄,2002年…[詳細] |
地名由來:
臥佛鎮因境內有一尊大臥佛而得名。
基本介紹:
潼南縣轄鎮。1950年建鄉。1956年屬塘壩區,1958年建復興公社,1984年改置臥佛鎮,1993年新生、長興鄉并入。位于縣境南部,距縣府30.6公里。面積95.7平方公里,人口4.1萬。三(匯)復(興)等公路過境。轄獨田、冷壩、月壩、螺形、香爐、慈壽、峨眉、河口、本橋、天臺、大堂、川主、王溝、王蕉、白生、金馬、龍橋、百花、月亮、馬龍、玉瓶、轉角、馮橋、太白、橫房、巴壁、文曲、五溝、龍堂、新都30個村委會和臥佛1個居委會。企業有農機、糧食加工等廠。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紅薯。養殖業以養豬、養蠶為主。境內有全國最大的馬龍山臥佛。.
臥佛鎮聯系電話:023-44770000
歷史沿革: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在馬桑嘴處建場,名太平場;清同治二年(1863年),遷場于青杠嶺,改名復興場。
1950年1月,建復興鄉。
1956年1月,新生鄉并入復興鄉。
1957年4月,復興鄉析出新生鄉。
1958年9月,撤復興鄉成立復興公社。
1983年12月,撤復興公社改為復興鄉,同年更名為臥佛鄉。
1993年12月,長興鄉、新生鄉、臥佛鄉3鄉合并成立臥佛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