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和鎮 | 隸屬:開州區 |
區劃代碼:500154115 | 代碼前6位:500154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聯系電話:023-52740000 | 郵政編碼:405400 |
轄區面積:約89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5萬人 |
人口密度:約393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中和鎮鶴林街6號 | |
下轄地區:3個社區、15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中和場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源于《中庸》調和折中、政治和平興旺、經濟繁榮昌盛之意,故而得名。…[詳細] |
三合場社區 | ~002 | 鎮中心區 | 因境內有三條小河匯合成,故而得名。2000年2月得名,沿用至今。…[詳細] |
石河社區 | ~003 | 鎮鄉結合區 | 以境內地名“石河溝”得名。1972年,中和公社轄中和、石河、長堰等13個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長堰大隊更名為紗帽大隊;1984年4月政社分開,中…[詳細] |
鶴林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鶴林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天星村 | ~201 | 村莊 | 境內小地名“天星寨”得名。1972年,中和公社轄天星、金橋等13個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天星大隊更名為石寨大隊;1984年4月實行政社分開,石寨…[詳細] |
黃鷹村 | ~202 | 村莊 | 原黃泥大隊,1981年保留“黃”字,取境內地名“老鷹巖”的“鷹”字,黃鷹大隊,后經演變為黃鷹村。…[詳細] |
白果村 | ~203 | 鎮鄉結合區 | 以境內“白果坪”得名。1972年,中和公社轄大興、白果、紅星等13個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大興、白果、紅星大隊分別更名為松坪、望鄉、洪禧大隊;19…[詳細] |
護國村 | ~204 | 村莊 | 以境內地名“護國庵”得名。1962年析置新義公社,轄護國、太平等9個大隊;1984年4月政社分開,更名大隊更名為村。2004年10月村組建制規模調整,…[詳細] |
新義村 | ~205 | 村莊 | 取“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新勝利”之意得名。1962年析置新義公社,轄新義、天秤、金錢等9個大隊;1984年4月政社分開,改大隊為村。2004年10月,村組…[詳細] |
升平村 | ~206 | 村莊 | 取“高升平安”寓意得名。1962年析置新義公社,轄升平、回龍、高家等9個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回龍大隊更名為回春大隊;1984年4月,政社分開,…[詳細] |
當陽村 | ~207 | 鎮鄉結合區 | 以駐地名為“當陽寨”得名。1961年析置三合公社,轄當陽、千丘、四合等12個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四合大隊更名為紅崗大隊;1984年4月政社分開…[詳細] |
中峰村 | ~208 | 村莊 | 因境內有一座山名為“中峰山”,故而得名。…[詳細] |
牌樓村 | ~209 | 鎮鄉結合區 | 因境內牌樓壩,故而得名。1962年,三合公社轄牌樓、三家、中心等12個大隊;1981地名普查,中心大隊更名為八廟大隊;1984年4月,政社分開,年改三…[詳細] |
子坪村 | ~210 | 村莊 | 以境內胡子坪得名。1962年析置白水公社,轄子坪、鎮川等8個大隊;1984年政社分開,大隊更名為村;2004年10,村組建制規模調整,鎮川村并入子坪村…[詳細] |
白水村 | ~211 | 村莊 | 以境內“白水庵”得名。1962年,三合公社分出白水公社,三合公社轄農興大隊等12個大隊,白水公社轄白水、大寨等8個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農興大隊更…[詳細] |
鳳頂村 | ~212 | 村莊 | 以境內一山包似鳳凰頭得名。1962年析置白水公社,轄鳳頂、鳳凰等8個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鳳凰大隊更名為烽火大隊;1984年4月更名為鳳頂、烽火…[詳細] |
袁坪村 | ~213 | 村莊 | 以境內地名“袁家坪”得名。1962年析置白水公社,轄興隆、花園8個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興隆大隊更名為袁坪大隊,花園大隊更名為棗坪大隊;1984…[詳細] |
永農村 | ~214 | 村莊 | 取“政權永遠屬于農民”之意,故而得名。1962年,三合公社轄永農、東升等12個大隊;1984年4月,政社分開,大隊更名為村;2004年10月村組建制規…[詳細] |
地名由來:
清代中葉建場,取《中庸》的核心思想“調和折中”之意,得名中和場。
基本介紹:
中和鎮位于開州區西北部,與臨江鎮、九龍山鎮、義和鎮、三匯口鄉接壤,距城區34公里,幅員面積87.16平方公里。中和鎮人民政府駐重慶市開州區中和鎮鶴林街6號,轄3個社區15個村,截至2023年末有戶籍人口20576戶58347人。鎮政府現有機關、事業單位干部86人,村社區兩委干部87人。下轄基層黨組織26個。
現中和場為原中和區公所所在地,輻射帶動能力強;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州三絕之一的水竹涼席主產地,水竹涼席曾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展出,被列為全國六大名涼席之一;有建于清嘉慶年間的典型川域特色農家院落——余家大院,有區級革命文物巴茅山題刻和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馮家院子箭樓群,有“樹屋共生
中和鎮聯系電話:023-52740000
文化旅游:
中和余家大院位于開州區中和鎮白果村,時代為清。2019年,中和余家大院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清代中葉建場。
1931年由三合場鄉分置中和鎮。
1932年并入三合場鄉,1940年并入三合鄉,1941年析三合鄉置中和鄉。
1953年分為中和、牌樓、升平、鎮川鄉,1956年合并為中和鄉,1958年與三合鄉合并成立中和公社。
1984年4月,復置鄉。
1985年,改為中和鎮。
2005年10月三合鎮又并入該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