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譚家鎮 | 隸屬:開州區 |
區劃代碼:500154110 | 代碼前6位:500154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聯系電話:023-52449001 | 郵政編碼:405400 |
轄區面積:約12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21萬人 |
人口密度:約97人/平方公里 | 海拔:180米 |
辦公地址:譚家鎮蒲家灣街84號110室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8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關帝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境內有一關帝廟,故而得名。該居委會于2002年成立。…[詳細] |
龍溪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龍溪村的城鄉分類代碼為122,為鎮鄉結合區。…[詳細] |
明水村 | ~201 | 村莊 | 以原“水灣村”、“明燈村”各取一字命名。…[詳細] |
涼峰村 | ~202 | 村莊 | 因此村所處地勢較高,峰上涼風習習、峰巒重疊,故而得名。…[詳細] |
花仙村 | ~203 | 村莊 | 因境內有花仙峽旅游景點,故而得名。1958年更名為譚家公社時,為田元、許家、田壩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田豐、許家、田壩大隊。1983年被稱…[詳細] |
南丫村 | ~204 | 鎮鄉結合區 | 因于民國時期該境內有一商貿集散地名叫南丫場,故而得名。…[詳細] |
撕栗村 | ~205 | 村莊 | 此坡撕栗樹較多,故而得名。1958年為撕栗大隊、鹽井大隊,1984年改為撕栗村、鹽井村,2004年由撕栗村和鹽井村合并為撕栗村,同時成立村民委員會,沿…[詳細] |
向家村 | ~206 | 村莊 | 因境內有一壩子名為“向家壩”,故而得名。…[詳細] |
錦竹村 | ~207 | 村莊 | 因其境內有一大片錦竹園,故而得名。解放前屬第六保。1962年為向家公社復興大隊。1984年至2004年10月分別為錦竹鄉錦竹村、界梁村。2004年11…[詳細] |
地名由來:
因譚家壩而得名。因此地譚姓居多,故而得名。
基本介紹:
譚家鎮地處開州北部山區門戶,距區政府所在地50km,全鎮幅員面積125平方公里,轄8個村(龍溪、明水、涼峰、花仙、南丫、錦竹、向家、撕栗)、1個社區(關帝社區),59個村(居)民小組,戶籍總人口2.2萬余人,14個基層黨支部,26個黨小組,黨員553名,2024年末戶籍人口2.2343萬人,常住人口1.1682萬人。海拔180米至2200米,耕地面積2.96萬畝,林地面積14.0256萬畝,礦產主要以煤、硫磺、石膏、石英石、石灰石為主,農作物以玉米、薯類為主,經濟作物有油菜、大豆,水果有桃子、李子,盛產臘肉、黃連、天麻、黨參、竹筍、蜂蜜等。因海拔高差較大,轄區內擁有豐富的竹、木、溪、澗、溶洞等
譚家鎮聯系電話:023-52449001
歷史沿革:
清末民初為東里譚家壩甲。
1930年與榨進壩合并屬譚榨壩鄉。
1935年屬譚榨壩聯保。
1938年為譚家壩聯保。
1940年屬譚榨壩鄉。
1941年與榨進壩鄉分治為譚家鄉。
1953年分為譚家、石埡、茅壩、明紅4鄉。
1956年合并為譚家鄉。
1958年為譚家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改為譚家鄉。
2005年8月,錦竹鄉并入。
2010年4月,改置為譚家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