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包家鎮 | 隸屬:墊江縣 |
區劃代碼:500231116 | 代碼前6位:500231 |
行政區域:重慶市 | 地理分區:西南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渝 |
聯系電話:023-74586789 | 郵政編碼:408300 |
轄區面積:約42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9990人 |
人口密度:約238人/平方公里 | |
辦公地址:包家鎮正街1號210室 | |
下轄地區:1個社區、6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寶山社區 | ~001 | 鎮中心區 | 因其境內一部分為原小山村所有,且位于包家鎮境內,取包諧音,故得名“寶山”。…[詳細] |
小山村 | ~200 | 鎮鄉結合區 | 因此地有山坡,人們習慣稱之為小山坡,故得名。…[詳細] |
甄橋村 | ~201 | 村莊 | 因此地舊時有甄氏族人聚居的山坡和金氏族人修建的石橋,故得名。…[詳細] |
安樂村 | ~202 | 村莊 | 取希望人民安居樂業之意,故名。1951年設立安樂村,1961年改為安樂大隊,1984年改為安樂村,建立安樂村村民委員會,2001年撤銷原安樂村、萬里村…[詳細] |
雨山村 | ~203 | 村莊 | 因此地早年間山上修建有一求雨臺,故而得名。…[詳細] |
土主村 | ~204 | 村莊 | 因此地原有一座小土地廟,人們習慣稱之為土主廟,故得名。…[詳細] |
陸箭村 | ~205 | 村莊 | 因此地有一河灘,形如在陸地上放置的一支羽箭,故得名。…[詳細] |
地名由來:
包家鎮因包姓人家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在境內修建包爺廟(后稱包家廟)而得名。
基本介紹:
包家鎮位于墊江縣西南端,距縣城37公里,幅員面積42平方公里,轄6村1居委,48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23229人。
包家鎮交通便利,澄沈路、包興路貫穿全境,村村通水泥路,社社通公路。水資源豐富,大沙河、龍溪河穿境而過,南部緊鄰長壽湖,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非常適宜農作物生產。目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顯成效,規模種植了萬畝柑橘和萬畝蔬菜,并依托長壽湖濕地保護區、萬畝橘海開發集觀光、休閑、餐飲于一體的“湖畔橘海生態觀光旅游產業帶”,現代農業發展形式喜人。工業初具規模,包家岔路口至場鎮公路沿線擁有2家保溫材料廠、3家榨菜加工廠、1家紙管廠、1家磚廠等企業,形成了集食品加工、建材生產、紙制品
包家鎮聯系電話:023-74586789
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郡。
明代,屬涪州。
清康熙年間,名包家廟,屬涪州白石里;光緒四年(1878年),屬涪州正北區;宣統二年(1910年),名包家場,屬涪州第四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置包家鄉,駐包家場,屬涪陵縣第五區。
1953年3月,由涪陵劃歸墊江縣,屬第十區。
1955年1月,屬鶴游區。
1958年6月,包家鄉改為包家公社。
1983年3月,包家公社改為包家鄉。
2007年7月,包家鄉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