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包村村 | 隸屬:桃花潭鎮 |
區劃代碼:341823103206 | 代碼前6位:341823 |
行政區域:安徽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皖P |
長途區號:0563 | 郵政編碼:242000 |
城鄉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地名由來:
因包拯第四代包宋玉南遷居本村,包姓聚居,且村委會駐地于此,故得名。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 包拯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包村位于桃花潭中部,山清水秀,旅游資源豐富。東距涇縣縣城38公里,距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15公里,南距桃花潭風景區7公里、太平湖風景區15公里;西面是古木深深的天然氧吧——烏龍坑山脈,北距王稼祥故居紀念館5公里,查濟古民居8公里、距九華山40公里 。境內2條河流環繞,322省道和包渣公路穿村而過。四周集聚旅游勝地,吸天之精華,取包村之靈氣,使得包村成為人民心中宜居的好地方。
包村名字的由來——北宋后期,包拯-“宗五公”遷來此地居住,人丁興旺,生活富足安定,更地名為“包村”。清代以后,避亂、逃荒者大量流入此地安家定居。經年遂成多姓氏共處的現代村莊。
歷史沿革:
1952年屬包合鄉。
1958年成立幸福公社、1961年析置包合公社,包村大隊屬之。
1984年公社改鄉、大隊改村,設立包村村,屬包合鄉。
2005年4月,隨包合鄉并入桃花潭鎮,屬桃花潭鎮至今。
周邊相關:
包村村附近有云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查濟村、宣城涇縣桃花潭、太平湖、水西國家森林公園等旅游景點,有宣紙、宣筆、涌溪火青、涇縣蘭香茶、汀溪蘭香茶、蘇嶺山藥等特產,有宣紙制作技藝、綠茶制作技藝(涌溪火青)、花磚制作技藝、宣紙制品加工技藝、后山剪刀制作技藝、榔橋木梳制作技藝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