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潘集區 | 隸屬:淮南市 |
區劃代碼:340406 | 代碼前6位:340406 |
行政區域:安徽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市轄區 | 車牌代碼:皖D |
長途區號:0554 | 郵政編碼:232000 |
轄區面積:約590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1.87萬人 |
人口密度:約540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個街道、9個鎮、1個鄉 |
![]() | 人口 | 面積 | 簡介 |
田集街道 | 8.34萬人 | 46.5km2 | 田集街道辦事于2004年9月由田集鄉和袁莊街道撤銷合并而成,全街道轄4個行政村及18個社區,總人口8.2萬人,土地總面積4655.39公頃,水資源豐富…[詳細] |
高皇鎮 | 2.81萬人 | 57.9km2 | 高皇鎮位于潘集區東部,南與田家庵中心城區隔淮河相望,北靠泥河,東與懷遠縣毗鄰,西同平圩鎮接壤。1996年撤鄉建鎮,面積57.9平方公里,耕地3239.…[詳細] |
平圩鎮 | 3.05萬人 | 49.21km2 | 平圩鎮位于潘集區南大門,南臨淮河,北接泥河,淮阜鐵路和淮潘公路穿境而過,交通方便,地廣物博。“單機甲中華”的平圩電廠和平圩第二發電公司坐落于境內。
…[詳細] |
泥河鎮 | 2.33萬人 | 50.3km2 | 泥河鎮位于潘集區東北部,東與夾溝鄉毗鄰,南與古溝回族鄉隔河相望,西與潘集鎮搭界,北與懷遠縣接壤, 225省道貫穿全境。全鎮轄15個行政村,2個社區,6…[詳細] |
潘集鎮 | 2.54萬人 | 57.8km2 | 潘集鎮地處潘集區政府所在地西北部,南望泥河,北靠茨淮新河,潘謝公路貫穿東西,國家大型煤炭生產基地潘三礦、潘北礦座落境內,潘一礦、潘東公司采煤塌陷區深入…[詳細] |
蘆集鎮 | 3.41萬人 | 69km2 | 蘆集鎮位于淮南市潘集區西部,與鳳臺縣毗鄰,境內有淮南礦業集團潘三礦、租賃公司、中煤特業公司淮南工程處等國家大中型企業,潘謝公路穿境而過,距鳳臺火車站1…[詳細] |
架河鎮 | 1.81萬人 | 42.87km2 | 架河鎮因境內的架河而得名,位于潘集區西南部,東鄰祁集,南與淮南市區隔河相望,西與鳳臺縣城北鄉交界,北與蘆集、田集接壤,轄11個村,46個自然莊,114…[詳細] |
夾溝鎮 | 2.02萬人 | 56.44km2 | 夾溝鎮南以泥河為界,北與懷遠相鄰,泥河、黑河、伊河自西向東橫貫其境,幅員56.44平方公里,2.95萬人口,轄15個村(含1個鄉林場)。
夾溝鎮…[詳細] |
祁集鎮 | 1.45萬人 | 34km2 | 祁集鎮位于潘集區東南部,東與平圩鎮交界,西與架河鄉接壤,南與淮南市區隔河相望,北與古溝回族鄉毗鄰,總面積34平方公里,轄八個行政村,39個自然莊,11…[詳細] |
賀疃鎮 | 2.56萬人 | 66.94km2 | 賀疃鎮位于潘集區西北部,北與蒙城、懷遠縣隔河相望,西與鳳鈶縣接壤,為三縣一市交界地,俗稱“雞叫聞三縣”。全鄉總面積66.94平方公里,耕地57045畝…[詳細] |
古溝回族鄉 | 2.29萬人 | 42.6km2 | 古溝回族鄉位于淮南市潘集區中部,周邊有潘一礦、潘三礦、潘東公司三座大型煤礦,與“單機甲天下”的平圩電廠相鄰,淮潘公路過境我鄉8個行政村9.1公里,陶古…[詳細] |
地名由來:
因潘集礦區得名。
基本介紹:
潘集區位于淮南北部,西與鳳臺相鄰,北與蒙城、懷遠接壤,總面積590平方公里,是淮南市國土面積最大的區。潘集于1972年建區,轄9鎮1鄉1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45.9萬。境內沃野平疇,物產豐富,俗有“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美譽,全區耕地45萬畝,建立了優質糧、精細菜、養殖業、豆制品四大基地和農業科技園。潘集歷史文化厚重,“鳳臺抗日民主政府紀念園”座落在潘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燈藝術被譽為“東方芭蕾”,祁集鎮祁圩村被譽為“中國豆腐文化第一村”。潘集是一個煤電大區,境內有7大煤礦、3大電廠和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平圩經濟開發區2個省級工業園區。
潘集區位于淮河中游,淮南市
榮譽排行:
2023年1月,潘集區被認定為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
2022年5月,潘集區入選首批安徽省“大托管”示范縣名單。
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潘集區為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2021年5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潘集區人口數量為32.61萬人,位列淮南市各縣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4位,位列安徽省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行榜第73位,位列全國各縣市區人口數量排名第1653位。
2020年4月,安徽省農業農村廳確定潘集區為第四批安徽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2017年2月,潘集區上榜2016年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名單。
歷史沿革:
潘集區境,先秦時期,屬州來國,后被楚國所滅。
秦代,置下蔡縣,先后屬泗水郡、九江郡。
漢朝,元狩元年(前122)淮南國廢,下蔡縣屬沛郡。
隋代,仍置下蔡縣,屬淮南道。
唐朝,為下蔡縣,屬穎州。
宋初為壽州,屬淮南西路;政和六年(1116)壽州升為壽春府,下蔡為府治。
元代,下蔡縣隸屬安豐路。
清代,初屬鳳陽府。
雍正十年(1732)置鳳臺縣;同治四年(1865),移縣治于下蔡,隸屬鳳陽府管轄。
1914年,屬淮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