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凌笪鎮 | 隸屬:郎溪縣 |
區劃代碼:341821109 | 代碼前6位:341821 |
行政區域:安徽省 | 地理分區:華東地區 |
行政級別:鎮 | 車牌代碼:皖P |
長途區號:0563 | 郵政編碼:242000 |
轄區面積:約114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1.98萬人 |
人口密度:約174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10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分類 | 簡介 |
凌笪村 | ~200 | 鎮中心區 | 凌笪村,以駐地凌笪得名。
據清光緒續修《岑氏宗譜112卷·宅里》載:“古名凌村,昔有凌姓者在此笪內居住,笪,即小竹叢也!惫拭。
…[詳細] |
錢橋村 | ~201 | 村莊 | 錢橋村,以境內宋代古橋命名。
據明《嘉靖建平縣志·橋》記載:“錢橋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宋丁丑年錢興務募緣建。”解放初期,凌笪三區指導員在劃村命名時…[詳細] |
侯村村 | ~202 | 村莊 | 侯村村位于凌笪鄉南部,南與廣德接壤,距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2-4小時路程。全村總面積32平方公里,人口3100余人,25個村民組,11個自然村,786…[詳細] |
獨山村 | ~203 | 村莊 | 獨山村,取獨山(山體)命名。據明《嘉靖建平縣志》載:“獨山在縣東北三十五里,其山峻峙,別無群麓!币蛎。
區劃演變。1950年屬凌笪三區、獨山行…[詳細] |
崗南村 | ~204 | 村莊 | 崗南村,以駐地崗南得名。
原名崗攔村,后“攔”演變為“南”。據《崗南王氏宗譜》卷之一,《崗南來龍記》載:“我村崗南龍脈正干自村東伍牙山發脈,逶迄蜿蜒…[詳細] |
方里村 | ~205 | 村莊 | 方里村是一個古老的村落,村民委員會以該村命名。相傳,在唐宋時代,該村人丁興旺,有上千戶人家,村內有九口井,十八條巷子,村莊面積有一平方里,因名。
方…[詳細] |
下吳村 | ~206 | 村莊 | 下吳村,以境內下吳得名。
下吳,據《郎溪縣地名錄》中曰:“位處縣境之東北,與縣南吳姓分成上、下!币蛎。
下吳村是我縣最東北的一個村,東、西、…[詳細] |
王橋村 | ~207 | 村莊 | 王橋村,以境內王家橋得名。距鄉政府西北6公里。
王家橋,舊時有石拱橋為王氏所造,故名。王橋村距鄉政府北四公里。村域面積8.69平方公里。東至澗下村;…[詳細] |
雙廟村 | ~208 | 村莊 | 境內有雙廟村,因村東西頭古有祠山、觀音廟各一座,故得名雙廟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湯橋村 | ~209 | 村莊 | 據載:“伍牙山北麓諸溪之水,經此西流,溪上架石橋,相傳橋為湯氏集資修建”,得名湯橋村,且村委會駐地于此,故得名湯橋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地名由來:
清光緒續修《岑氏宗譜》載:“昔有凌姓者在此笪內居住,笪,小竹叢地!惫拭梵巍
基本介紹:
凌笪鄉地處皖蘇邊界,古有“楚頭吳尾”之說,是皖東南的東北門戶。總面積114km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8527人。境內道路干線與318、104國道相連,交通便利。該鄉地貌屬于丘陵崗地,氣候溫和,植被蔥郁,物產豐饒,具備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的優勢條件。盛產糧、油、棉、棗、竹、桑、栗、茶、吊瓜,其中優質油菜面積近40000畝,茶葉面積8000畝,桑葉面積4000畝,棗樹面積5000畝,吊瓜面積8000畝,林業面積50000畝。
該鄉礦產品種多、數量大,主要礦產品有石灰石高嶺土、鐵石等10種,其中石灰石儲量近一億立方米,居全縣之首,且品位高,極具開發價值。
榮譽排行:
2023年8月,安徽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命名凌笪鎮為2022年度安徽省衛生城鎮。
文化旅游:
侯村祠堂,建于清乾隆年間。祠堂三進,磚木結構,占地1200平方米。為郎溪縣現存最完整、建筑面積最大的一座古建筑。該祠為排架式挑梁構造,呈徽派建筑風格。祠內除雕梁畫棟、精美的磚雕石刻外,后進南
安橋位于凌笪鎮獨山村安橋自然村西,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安橋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伍牙山古道位于凌笪鎮伍牙山農場,年代為唐,類別為古遺址。伍牙山古道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大千父母墳位于郎溪縣凌笪鄉,時代為民國,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2016年,張大千父母墳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獨山磚塔位于郎溪縣凌笪鄉,時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16年,獨山磚塔被宣城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1949年稱崗凌鄉。
1950年設凌笪三區。
1956年成立了凌笪鄉。
1958年11月,成立凌笪人民公社。
1983年5月,人民公社體制改革,凌笪公社改稱為凌笪鄉。
2003年12月,撤銷崗南鄉,并入凌笪鄉。
2021年1月11日撤鄉設鎮,凌笪鄉改稱為凌笪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