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正堂,又名紹文堂、朱氏宗祠,曾辦過養正小學堂,故名養正堂。位于海曙區鄞江鎮它山堰村養正路,現存建筑前進民國,后殿清代。主體坐南朝北,中軸線上:門樓、前進、東西廂、后殿等組成。南北全長44.81米,東西闊24.54米,面積達1092平方米。 磚樓石庫門于北墻中部。前進單檐硬山頂樓房,后檐置陽臺,面闊七開間,穿斗與抬梁式混合結構,進深三柱七檁;次間兩側施“八”字墻,石質墻基,水磨墻磚,上飾八仙磚雕,另有木質牛腿,地面有青色釉面磚刻紋,富有層次;后陽臺外沿精雕線條收邊,車木欄桿,牛腿承檐檁柱礎,山墻墀頭彩繪。廂房,單檐硬山頂樓房,面闊三間,穿斗式,三柱五檁,二樓地板線條收邊。后殿單檐硬山頂高平房,面闊七間,明、次間梁架五柱十一檁,五架抬
陳曉云烈士墓位于海曙區鄞江鎮沿山村邊家自然村西面,坐落在岙大里山的山麓,整體坐西南朝東北,占地面積64m2。該墓墓室成圓形,直徑達3.06米,底部用石塊砌成,上部用水泥澆筑而成。墓碑分上下兩部分,上端刻著“陳曉云烈士之墓”,上款:1975年5月,下款:毛君謹君。墓碑的下端刻著“這里安息著邊元仁陳繼芳”,落款“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 陳曉云(1910-1944),女,原名陳素英,又名陳繼芳,慈溪三七市(今屬余姚)人。1924年冬小學未畢業輟學,次年改名陳曉云,考入寧波女子中學。1927年棄學回家,被迫完婚,未幾出逃,執教鎮海新倉小學,經斗爭終獲離婚。1938年移教鄞縣梅園鄉沿山小學。1941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改名陳挺然,
毛家宕毛坯石雕位于海曙區鄞江鎮光溪村毛家自然村上化山東側,約成于北宋末時期,原埋藏于毛家宕及其東和東北帶的山宕宕渣內,被發現后集至現址安放。 這批毛胚石雕中,放置于最北側的武將像雕刻最完整,僅人物下部未完工,全像高2.84米,肩寬0.47米;文臣像僅人物頭部雕刻完成,較武將像略矮,高2.47米,肩寬0.47米;南側武將像完成情況較差,僅面部雕刻完成,高約2.76米,肩寬0.50米;石虎與龜趺重疊安放,石虎已大致成型,龜趺僅雕刻外部輪廓。5尊石像氣質古樸,面部神態及服飾雕刻精美,雖經上百年的雨水沖刷,但基本保存完整。 毛家宕是當地著名的石宕開采地,約開采于宋代,其所產石材主要用于寧波一帶的建材,這批毛坯石刻,可能為當時早期墓前雕刻所需
天塌宕古遺址位于海曙區鄞江鎮光溪村毛家自然村,為上化山東側。上化山是寧波知名的歷代采石場地之一,留有數十個古代石宕,天塌宕是其中一個且較為典型。其位于毛家宕西約500米處。據上化山的開采歷史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現宕內有水車被埋,又有資料記載清末起曾禁宕等分析,這里的開采史至少在明之前,直至斷斷續續到現代。至世紀之交后,為保留古跡,當地政府決定全面關閉開采。現有大小宕口幾十個,如有寬13.8米、深15.2米、高7米的宕口,大型的有巨石高聳,難以丈量,石壁上還書寫著“勝利永遠屬于朝中人民!”的口號,特別是普查中發現的被埋水車,又證明了采石車水曾經用過的工具,對于研究開宕排水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該石料為寧波知名的小溪石之一,用于建
洪水灣古塘遺址位于海曙區鄞江鎮它山堰村它山堰自然村東北部,距它山堰約500米,據《鄞縣通志》記載,舊時曾于此置碶,宋淳祐三年(1243)秋在此筑堤,堤高二丈,闊一丈二尺、長十二丈、耗工372工,化錢87貫290文。寶祐三年(1255),制置使吳潛就其地置三壩,一瀕江、一瀕河、一介其中,后中、外二壩墊于江中,只存瀕河一壩,稱為“洪水灣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咸豐七年(1857)、民國十三年(1924)幾次重修增筑,舊塘長105.6米,1924年重修后長達320米,高4.16米,為一條堅固石塘。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因官塘被拆,上下游設障等原因,此塘于1988年在其東側段改塘為閘,建成洪水灣排洪閘,以提高排洪能力。現僅存西側石塘
它山堰是中國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位于浙江寧波市鄞州鄞江鎮它山旁,樟溪出口處。位于浙江省寧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由縣令王元瑋創建。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鹵化,城市用水困難。在鄞江上游出山處的四明山與它山之間,用條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壩頂長42丈,用80塊條石板砌筑而成,壩體中空,用大木梁為支架。位于鄞州區鄞江鎮它山旁,它與國內的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始建于唐太和七年,全長134.4米,高約3.05米,寬4.8米。堰面全部用
懸磁橋位于海曙區鄞江鎮懸磁村南首,根據石碑記載,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間,現橋為1916年重建。 該橋為石墩木梁單孔平橋,南北走向,橫跨于清源河兩岸。全長19.45米,寬4.15米。凈跨約12米。西堍踏跺6級,南堍踏跺9級。石砌橋臺,臺上埋置長4米左右的石梁8根,懸挑出約0.85米。石梁端安放橫木2根,支承木梁。橋中間為行人通道,兩旁設有固定的木凳供行人憩息。橋上有硬山頂瓦屋5楹,廊屋兩端建有四柱橋亭,鐫有對聯曰:“一部春秋匡漢室,五行辛草利民生”。“地近詩人高尚宅,亭臨佛閣永豐庵”。 橋北堍原有“二圣殿”,傳說為祭祀文武二圣人,即孔夫子與關夫子,現“二圣殿”已毀,仍存石柱數根,南堍尚保留《懸慈茶會碑》及《鄞縣正堂碑》各一通。 懸慈橋格局
徐桂林墓前石牌坊為清代“旌表營千總徐桂林”墓前牌坊,位于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大橋村金巖寺山梅園山莊旁,牌坊坐北朝南,分前后二道,置于“N”形的神道上。 兩道牌坊形狀、大小相似,均為雙柱穿頭“廿”字形石結構牌坊。通高3.85米,面寬一間2.85米,柱子正方抹角,邊長0.27米,抹角長2.5厘米。柱頂為鐘形。第一道牌坊條石門額鐫主人封銜姓氏:皇清故武略騎尉營千總誥贈奉直大夫刑部主事詔表義行鄞縣徐府君之封塋。第二道牌坊額上鐫“樂善好施”,上款為“清道光十三年九月”,下款為“旌表營千總徐桂林”,其上部原鐫有“圣旨”二字,但現文字漫漶不清,陰面刻“欽旌”兩字。 該兩道牌坊建筑結構精致,雕琢精湛,每道牌坊的石柱上均鐫有楹聯,其中一副曰:千里之山如
榠樝祖廟,位于海曙區鄞江鎮梅園村梅錫自然村。始于宋,現為清代建筑。據《鄞縣通志》記載:榠樝祖廟,祀宋康孝子用錫。宋開慶間里人聞時政創建。據傳用錫事寡母至孝,母愛食榠樝(中藥材),手植以供親。鄰有親病者,乞食其果,食之皆愈。后人感其孝德,立廟祀之。該廟座北朝南,通面寬17.4米,進深31.3米。建筑面積544.6平方米。由門廳、天井、大殿三部分組成。門廳寬16.8米,正中大門,兩側偏房,門前廊頂卷棚式,柱枋牛腿等部件雕有獅子、人物圖飾,工藝較為考究。中間天井、戲臺,左右兩廂各三間。后殿梁架明間抬梁式,兩邊為五柱七檁穿斗式。殿前廊上卷棚頂,柱頭、枋額、牛腿雕刻人物鳥獸,全部油漆、貼金,工藝精細高巧。是我區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晚清建筑。20
光溪橋亦名許家橋,位于海曙區鄞江鎮光溪自然村許家橋弄南端,橋始建1524年,由鄞縣縣令沈繼美率民夫所建, 1798年重修,1902年大修。橋為一座單孔石拱橋,南北跨,全長39.95米,寬4.5米,高7.8米,凈跨12米,矢高6.5米,面積達280平方米。橋面兩側設實心欄板,四只望柱各雕石獅,橋孔兩側各有出挑鰲頭石雕,聯鐫:“環溪分月影長涵蕙水文瀾;虹橋聯古道遙通百里舟車。”西孔懸“光溪橋”額,款鐫“大清嘉慶三年,光緒壬寅年重修”;東刻“四明首鎮”。南北落坡呈喇叭狀,南北堍各設踏跺28、25級,南設平臺與官池塘遺址相連,北與光溪路貫通。 光溪橋紀年確鑿,曾為它山堰水利樞紐工程的附屬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較高的歷史、科學研究價值。201
華興宕位于海曙區鄞江鎮梅園村華興宕自然村南側。整個石宕呈扇形,直徑約55.58米,現已經廢棄,被水淹沒。 梅園石宕開采歷史悠久,據現存的北宋徽宗御筆碑及東錢湖石刻情況推斷,其歷史至少可上朔至宋代。由于古代開采能力限制,只能采取由上至下的開采方式,多為露天開采,所留下的遺跡多為圓形或扇形的水池。本次發現的石宕為民國時期的開采遺跡,石宕老板為民國時期我區資本家謝桂生,開采的石料曾被用作寧波交通史上第一條公路鄞奉路的建設。 華興宕的發現為研究我區梅園石開采歷史以及我市交通道路發展情況斗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0年9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 資料提供:海曙區
廻沙閘古遺址位于海曙區鄞江鎮它山村西側、它山堰上游,始建于宋代。目前該閘尚存槽柱四根,西首第2根鐫有“測水尺”,作為控制水位的標準。第3柱鐫有“迴沙閘”3字,4根石柱高2.63~2.83米,石柱斷面尺寸為0.5米~0.52米,閘門槽0.11米,成正方形,閘中孔寬3.57米,2邊孔寬3.02米。 廻沙閘是它山堰水利設施的組成部分之一,一直以來都同它山堰一起發揮著引泄、滯蓄的作用,為研究我國古代水利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宋淳祐二年(1242),郡守陳愷,因上游水土流失,塘河淤積,于它山堰上游西北150米處建三孔迴沙閘,以阻沙入港,免受淤塞之患。 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
馬鞍崗古石宕遺址位于海曙鄞江鎮它山堰村馬鞍崗山的半山腰,距國保單位它山堰直線距離約500米,是唐朝人工開采石料所遺留的采石遺址。東口高約2-3米,西口高約5米,洞內深約30余米,東西兩,內相連,呈凹形。西面宕口石塊已出現風化。七十年代,本地村民整山平地時,發現有一條寬約3米的碎石路通向山腳,又根據它山堰石料質地與此相同,故推測這條碎石路曾是古代工匠搬運石料的古道,也是它山堰用石材料的見證。抗日戰爭時期,本地百姓為躲避日軍的燒殺搶掠,曾于此避難。 該石宕遺址發現,對于研究它山堰歷史、鄞州石刻史等極具價值,同時也見證了日軍侵略、百姓避難場所的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
永峰亭位于海曙區鄞江鎮蕓峰村水庫腳自然村的東面,根據縣志記載該亭始建于南宋末,民國初期重建。它是鄞州區境內名望最大的一座涼亭,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浙江省分縣地圖,該亭就有記載。永峰亭地處木阜山下,是鄞江至奉化古道的必經之路。亭子為穿心涼亭,面闊三間。亭內柱子為方形石柱,上接木質矮柱。石柱上刻有對聯。據當地村民介紹,亭內右側原設有神像:中設趙公元帥玄壇,上首設土地神,下首設蠶花仙子。永峰亭建成為古代從鄞江前往奉化的路人提供了歇息、避雨、遮陽的場所,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2010年被公布為鄞州區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 資料提供:海曙區文管所
獅子山古墓群位于寧波市海曙區鄞江鎮懸慈村。1973年,當地村民挖土時發現墓葬二座,并在其中墓內甬道口出土青瓷蓋罐和缽二件文物。1984年6月-物普查考察,該古墓均為凸字形券頂磚室墓,發現刀形磚上印有“寧康二年作”紀年字樣(寧康二年即東晉孝武帝時期,公元375年)。墓葬兩側尚隱現眾多墓穴,其范圍約1000平方米。2005年5月被公布為鄞州區級文物保護點,2016年寧波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歸至海曙區。
乍見百梁廊橋,無不為這座保護完好氣勢磅礴的古橋而激動,廊橋似一條黑色巨龍,橫亙在寬達百米的鄞江中游,即鄞縣洞橋鄉蕙江村。鄞江,古稱小溪江或蘭江,起自“四明鎖鑰”的鄞江鎮,經過百梁廊橋與奉化江會合后流向三江口。從東晉隆安四年(公元400年)至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在長達421年的歷史中,鄞江鎮曾是古明州?縣的縣治,管轄慈溪、鄞縣、奉化、象山、翁山(定海)5縣。唐代神龍元年(705年)在小溪江畔的蕙江村,建造了一座用十多只船連接在一起的“浮梁”,這座活動的浮橋成為古代?縣與浙南聯結的重要通道,船橋北堍的圣壽寺則成為往來行旅的歇宿場所,至今圣壽寺內的唐代會昌四年(公元833年)刻的尊勝陀羅尼經幢,還保存在寧波市天一閣,一節經幢頂部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