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鎮石樓村共有400多戶、1200多人,由石宅、樓宅、大田缺等三個自然村組成,過去村民以種糧為主,經濟效益差。上世紀90年代初,勤勞樸實的石樓人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效益農業。村民樓朝斌、樓益群瞄準了中國小商品市場人氣旺、外地務工者多,喜歡吃韭菜等特點,在責任田里試種了兩畝韭菜,每月一茬,收割時間長達8個月,畝產達到3000公斤,產值3000多元,經濟效益非常明顯。
3月30日一早, 樓朝慶等五六位村民,將剛從田里割來的500多公斤鮮嫩欲滴的韭菜運到義烏農貿城蔬菜批發市場銷售,到了市場后,沒等韭菜放下,就被許多顧客團團圍住,以每公斤2.5元的批發價搶購一空。樓朝慶喜滋滋地說:“韭菜現在雖然售價不高,但1公斤韭菜的價格,相當于2公斤稻谷的價格,種韭菜真劃算。”
近年來,佛堂鎮石樓村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充分利用獨特的沙性土壤優勢種植韭菜,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據佛堂鎮農技干部樓益民介紹說,去年,該村韭菜種植面積達到了200畝,收入超過410萬元。
看到樓朝斌他們取得了好效益后,其他村民也開始種起了韭菜,因為是老品種,雖然種植面積擴大,但種起來的韭菜品質不好、產量不高,如沿襲老品種長期這樣下去,不但沒有錢掙,而且最終被無情的市場淘汰。怎么辦?1995年春,心急如焚的樓朝斌趕到中國農科院,在科研人員的推薦下來到河南省農科院、平頂山農科所,引進了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的791、平韭2號、平韭5號等韭菜新品種,采用科學技術,不施任何化肥、農藥,增施農家肥進行試種,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管理,他種植的韭菜不僅品質好,而且無病害、產量高,畝產達到9000多公斤,與老品種相比提高了三倍多。一上市,拉到義烏農貿城蔬菜批發市場銷售就成了人無我有的搶手貨,每公斤韭菜的批發價達到6元,最高時達到8元,經濟效益明顯提高。隨后,樓朝斌將引進的韭菜新品種進行繁育后,發送給農戶,從此,石樓村韭菜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為了把一村一品的韭菜產業做強做大,廣大種植戶在韭菜田里挖了一處深井,這樣不僅為灌溉用水提供方便,而且冰涼的地下水有利韭菜生長和品質的提高。為改變韭菜只有8個月上市期,目前,該村的廣大農戶準備把露天栽培改成大棚栽培,實行反季節栽培,做到一年四季有鮮韭菜供應,增加更多的收入。
如今,石樓村韭菜種植面積以每年50畝以上的速度增加。該村有不少農戶還到鄰村東坑頭、起鳴、趙朱等村租田種韭菜,每年租種面積在20畝以上。據該村干部說,去年,樓朝慶戶僅4畝韭菜的收入就超過8萬元,現在,少的農戶韭菜種植面積也有一畝以上,最多的農戶種植面積達到6畝,今年他們村韭菜種植面積已超過了300畝,僅此一項預計收入可達600多萬元,目前該村已成為我市最大的韭菜生產基地。這不,種植韭菜同時還可以解決村里剩余勞力的出路問題,每到韭菜收割旺季,村里的五六十位老人、婦女,在家門口幫人挑選韭菜,每人每天也有十五六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