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城區小營街道皮市巷3號,一個看上去很普通的地方,卻是當年我省第一個地方黨組織——中共杭州小組的誕生地。1922年8月,時任中共上海地方執行委員會兼江浙區執行委員會書記的徐梅坤專程來杭發展黨組織。9月,中共杭州小組在這里正式成立,從此,小營街道皮市巷3號在浙江的黨史里寫下了濃重一筆。為紀念中共杭州小組成立這一我省黨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時也作為建黨90周年之際獻給黨的一份“生日大禮”,上城區和小營街道從去年11月就開始精心籌建中共杭州小組紀念館。在上級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指導下,經過方案編制、史料征集、文稿撰寫、展陳設計等一系列環節,目前紀念館建設已進入收官前的最后沖刺階段。“屆時,一個生動還原當年情景的中共杭州小組紀念館將呈現在
錢學森故居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座為紀念偉大科學家錢學森而修繕的錢氏祖宅。故居位于杭州市上城區方谷園2號,建于清末,歷經百年,主要建筑仍然保存完整。經過修繕,錢學森故居重新煥發了“江南書香門第”的人文氣韻,與陳列其中的各類展品,一起映襯出一代科學巨匠的成長背景和成才之路。錢學森故居于2011年12月錢老誕辰100周年之際隆重開館。故居分為正廳圖片展及二樓生活場景兩個部分。正廳內《錢學森與杭州》圖片展,展示了“杭州之子”錢學森的傳奇人生。二樓為生活場景還原,分為臥室、書房及實物陳列室等,再現了錢家當年“古樸”、“雅致”的生活品味。1911年12月11日,錢學森出生,祖籍杭州。三歲時跟隨父母遷往北京,1930年在國立交通大學讀書時,因身染傷
中共杭州小組紀念館位于上城區方谷園3號。作為建黨90周年的獻禮項目,中共杭州小組紀念館采用了傳統和聲、光、電等現代科技化手段相結合的展示手法生動再現了浙江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杭州小組創建、發展、壯大以及最終形成燎原之勢的全過程。全館共分為潮起錢塘、星火錢塘、奔騰錢塘和今日錢塘四個展廳。潮起錢塘展廳中央的一座幻象臺,采用了360度全息成像技術,通過懸浮于空中的光影效果,生動再現了“五四”運動時期,省一師范學校進步學生創建我省首部進步刊物《浙江新潮》時的情景。展廳內六塊液晶顯示器分別展示了五四運動在杭州、馬克思主義在杭州的傳播、盛傳海內外的一師風潮、浙籍先進知識分子、浙江工運和浙江農運等內容。星火錢塘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組四人蠟像群
毛主席視察小營紅巷紀念館位于杭州市上城區小營巷56號,建筑面積約200平方米,緊鄰小營公園,交通便利。紀念館開館后,共接待中外賓客10000余批次,參觀者達30余萬人次。著名的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國波士頓市市長懷特、日本歧阜市市長蒔田浩等知名人士和政要,均曾率團前來參觀訪問。公安部部長羅瑞卿、民政部部長崔乃夫、-等領導人也曾前來視察。1958年1月5日,毛澤東主席在赴杭州機場途中臨時決定來到小營巷視察衛生情況,他先后來到61號、56號、42號三個墻門,察看了居民的臥室、廳堂、廚房、菜櫥、水缸等,贊揚說:“你們的衛生工作搞得不錯!”1972年,為紀念毛主席到小營巷視察這一歷史事件,進一步促進愛國衛生運動深入發展
杭州綢業會館舊址位于直大方伯92號,屬于小營街道小營巷社區,其前身為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位于忠清里通圣廟側的觀成堂,是杭州最早的絲綢行會。清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因場地狹小,不敷使用,自宣統年間起,杭州綢業商人集資在現址建造新館,至1914年落成。杭州素有“絲綢之府”之美稱,隨著杭州絲綢業的發展,一種為滿足行業聚議和解決糾紛需要的組織——行會,及其建筑——行業會館,也應運而生。杭州最早的絲綢行會,出現在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并于忠清巷建立了行會議事之所——觀成堂。光緒三十年(1904),因場地局促,無法滿足絲綢從業者--、議事的需要,宋錫九等人提出“復創遷地改筑”方案,并獲得眾同業者贊成。此后,綢業巨賈王達
郁達夫舊居位于杭州市上城區小營街道,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年代為1936年。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郁達夫舊居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22年9月,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個地方組織——杭州黨小組,在皮市巷3號建立,標志著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顆新火種在浙江省——杭城點燃。原皮市巷3號由于種種原因已被拆除,并建起了“香溢大廈”。現在,你可以在杭州市解放路皮市巷口看到,香溢大廈東側墻上鑲嵌著“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個地方組織——杭州黨小組建立舊址”紀念牌。這是浙江省最具標志性的一個“紅色資源”,是一個極其具有宣傳教育意義的“紅色基地”。杭州市上城區委、區政府研究決定,在小營街道轄區內小營巷57號(毛主席視察小營巷紀念館對面)打造一個杭州市黨建教育基地,占地面積450平方米,初定名稱為“錢塘星火”——浙江省第--小組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