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安硐橋,在浙江瑞安豐湖街。始建于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葺,今保存完好。為單孔花崗巖石拱橋,拱券跨度19.21米,凈跨4.53米,寬21.58米,縱聯分節并列砌筑。橋面建有豐湖亭和廣濟廟。亭面寬三問,進深一間;廟二進,正殿面闊五間,明問前建戲臺,均為晚清木構建筑物。硐橋是瑞安市民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名勝古跡,她不僅以其獨有的建筑風格供人欣賞,而且以其多功能的休閑方式讓人光顧,更是以其美麗而神秘的民間傳說令人矚目。相傳在很早很早以前,瑞安城內火災連連,黎民百姓叫苦不迭,若遇東風,火燒得更旺,且難以平息。風水先生講:“這是東門外的硐橋在作怪,清晨太陽從東方升起時,陽光直照硐橋形成焦點,成為起火的源頭,再加上東風吹過這圓形
項驤故居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虹南社區草堂巷46號,坐北朝南。民國早期建筑,帶有西式風格,由門臺、主樓、左右廂房組成。外門臺磚結構,平面略呈八字形,略帶西式風格,上部用磚疊澀起圓拱。內門臺磚結構,平面呈八字形,風格同外門臺一致,規模過之。八字墻肩部設矩形花框,框內飾磚雕心屜。主樓為單檐兩層樓房,青磚立面,木構梁架。面闊五間,進深六間,上、下層均設前廊,方形柱垛凸出方壁柱直抵屋面檐口。屋面為四坡頂,鋪小青瓦。左右廂房為單檐兩層樓房,與主樓連檐構筑。面闊三間,不設前廊,明間底層設門,各間開方窗,做有磚疊澀窗套,屋面為硬山頂。
許松年故居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水心街24號。建于清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1851)。坐北朝南,由門廳、正廳、廂房、主樓等組成四合院建筑。門廳,面闊五間,通面闊22.2米,進深四間,通進深5.35米,抬梁穿斗式,共用柱40根,后檐柱柱頭科作三踩一翹,硬山造。正廳、主樓均為二層樓房,面闊七間,通面闊26.5米,進深六間。抬梁穿斗式,前后廊,共用柱56根,檐柱柱頭科作五踩二翹,硬山造。
橫經室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第一巷32號。建于民國初年。系西式兩層樓房,主樓面闊三間,通面闊10.86米,進深六間,通進深10.05米,主樓前建有左右廂樓,總占地面積約170平方米。整座建筑采用西方建筑風格,并結合我國傳統建筑手法,中西合璧,是難得的中西建筑融合的宅居。李笠一生授課著述收入,大部分用以購買圖書,運回故里,辟室珍藏,取名“橫經室。
林慶云宅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公園路26號。建于清晚期。坐北朝南,由正樓和左右廂房組成,磚木結構。正樓為二層樓房,面闊七間,通面闊28.74米,進深六間,通進深13.2米,穿斗式構架,前后廊。前廊用圓柱,后廊為方柱,柱下置青石質柱礎。明、次間檐柱前施懸柱和掛落,雕刻精美。落翼式重檐硬山造。是瑞安晚清時期較為精致的一所傳統民宅。
黃紹箕故居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小沙巷九曲弄12號。建于晚清。坐西朝東,主要由照壁、臺門、主樓等建筑組成,照壁作三開間落翼式,硬山頂,明間正中堆塑“福祿壽”連體文圖案。臺門三開間,進深二間,落翼式硬山造。主次樓均為兩層樓房,面闊三間,進深六間,抬梁穿斗式混合構架。重檐硬山造,陰陽合瓦屋面。
鄭德馨宅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第一巷30號。建于民國初年。坐西朝東,為清式二層樓房。樓房面闊五間,通面闊16.62米,進深四間,通進深8.67米。明間南縫五架梁通檐用五柱,抬梁穿斗式混合構架。硬山頂,陰陽合瓦屋面。鄭德馨,又名鄭一山,民國時期瑞安著名書法家,擅長楷書,其作品多見于民間壽屏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