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岙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一、 地理及人口
馬岙村位于青田西北部,四面環山,中間盆地是青田“三大盆地”之一。東靠季宅,南接?,西連禎埠,北鄰舒橋。距縣城越48公里。全村耕地面積420畝,林地1727畝,平均海拔180米,年平均氣溫:18.3℃,無霜期300天,年均降雨量1632.9㎜,年積溫最大5580℃。山青水秀,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每天班車往返與溫州、麗水、青田等地。全村共有1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093人,272戶,農村勞動力567人。
二、經濟發展狀況
馬岙村所在地海溪鄉是青田縣有名的 “粉干之鄉”、“魚燈之鄉”、“生態之鄉”。海溪產業發展特色鮮明,粉干產業是其傳統主導產業,在鞏固原有發展優勢的同時,近幾年不斷向“產業化、品牌化、標準化”道路邁進,2010年產值達1000多萬元。提子、杜瓜、玉米、蠶豌豆等新興產業發展充滿活力,堅持以生態基地建設為載體,有效實現規;N植,新建杜瓜基地300畝、提子基地200畝,農民持續增收,2010年全鄉農民人均收入達6061元。馬岙村是海溪最早種植提子的行政村,在村長張愛偉等人的帶領下,從麗水遂昌引進提子品種,大規模種植提子,現已初具規模,2010年,馬岙村提子種植面積達230多畝,規模效應顯著,農民種植熱情高漲,種植效益不斷提高。2011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7066元。
三、公共設施健全
馬岙村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積極打造宜居環境,現時,馬岙村的公共設施齊全。娛樂設施主要集中在村的中心區。村的休閑娛樂設施主要有老人活動中心、村民文體活動室等。總投資達736萬元的東坑飲用水工程主體部分已完成,為有效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奠定了基礎;康莊工程完成切實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2009年以來完成危舊房改造,切實解決群眾建房難問題。完成馬岙整治村建設,有效改善村莊環境質量。完成小自然村搬遷。這一系列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極大地改變了馬岙村的落后面貌。
四、文化氛圍濃厚
海溪鄉是青田縣魚燈的發源地,目前共有6支魚燈隊,其中以海溪村魚燈和馬岙村魚燈最為知名。魚燈舞主要以變換隊形進行表演,依據魚類春夏秋冬四季生態活動的特點并加上人們的豐富想象布陣,有春魚吃水陣、夏魚射灘陣、秋魚泛白、冬魚結龍陣等上百個陣法,表演起來場面熱烈、奔放和熱情,再跟上緊鑼密鼓,歡樂、喜慶的場景呼之欲出。為保護和傳承魚燈文化,海溪鄉不斷壯大魚燈群眾基礎,力爭把魚燈隊伍管理好、建設好,不斷推陳出新,讓“天下第一魚”游得更高、更遠。08年海溪魚燈隊參加-廣場表演,2010年亮相上海世博會以及今年參加慶祝我縣建縣1300周年、劉基誕辰700周年的踩街活動,為海內外觀眾呈現了海溪魚燈強大的文化藝術魅力,同時2011年完成了海溪魚燈文化展示館建設,進一步加強了對魚燈文化資源的傳承保護力度。馬岙村每年還通過舉行大型文體活動、電影下鄉等活動,進一步豐富群眾文化娛樂生活。
五、 社會保障體系健全
隨著社會發展,馬岙村的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為確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努力實現農村醫療保險與養老保險全覆蓋。為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我村新建了醫療服務站,為群眾提供醫療服務,使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有比較完善的醫療保健服務。同時,我村積極用足用活各項的社會保障政策,進一步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對有困難的群眾,落實好各項的幫扶,特別是認真落實好低保政策、醫療救助政策,真正用足用活政策去幫扶群眾解決生產、生活方面的問題,使群眾得到真正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