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嶺腳村MǎlǐngjiǎoCūn
行政村以駐地馬嶺腳自然村而得名。1958年屬王村耕作區,1961年成立馬嶺腳大隊,1984年改稱馬嶺腳村。隸屬禎埠鄉,距鄉政府駐地西面7.5公里。后靠山,前臨溪,境內有原禎旺、禎埠、臘口、章村四個鄉鎮合辦的王村水電站。東鄰兆莊村,南鄰禎旺鄉,西鄰章村鄉,北鄰王村村。有人口1375人,下設9個村民小組,轄馬嶺腳、毛村2個自然村。面積8.91平方公里。
原有三包土地340畝,已經退耕還林達80余畝。僅存留可耕地200多畝,山林面積11000余畝。因馬嶺腳村人多,山多,可耕土地少,村民口糧無法解決。于90年代列入省級開田造地項目,于是,在1990年冬至1998年冬期間,村民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連續8年圍灘造棟長4000米、新墾水田300畝,既改變了馬嶺腳村的自然環境,又得到糧食的自給自足。因做水棟受條件限制,靠人力建造,經十多年的臺風、洪水的沖擊,以致防洪堤壩水毀嚴重。近年來,國家、省、市、縣對防污、防洪、防澇等民生事項十分重視,提出“五水共治”戰略決策。禎埠港小流域治理暨防洪堤加固工程已進入規劃、建設、實施過程,2015年建成,“路堤相結合”,帶來很大便利。
人文景點:
旗桿底:清同治年間,綽號撇腳三,考取文科殿生,賜立旗桿夾以示榮耀。撇腳三以教育為主,故在其屋中堂二樓設私塾班教書,對馬嶺腳村的文化文明起到較大的貢獻。
馬嶺腳劉家宗祠:建立于咸豐年間,因考取武科舉人而立武科舉人,立旗墩以示嘉獎。為當時的近鄰村莊治安起到一定的保衛作用,使得當地村民安居樂業。
馬嶺頭佛殿:龍泉到溫州的放伐客,該馬嶺頭屬必經之地,來往客商途徑馬嶺頭時,均受到熱情接待,頗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經濟特產:種植白茶約50余畝,烏仁早茶近20畝。白茶已投產,收入頗豐。
馬嶺腳耶穌教堂:在上世紀80年代初始建此教堂。教徒約發展100人左右,因老教堂已成危房,于2013年時擇基另建新教堂,共7間三層,氣勢比較雄偉。
馬嶺腳Mǎlǐngjiǎo
相傳早年因馬姓人始居當地山嶺腳而得名,系馬嶺腳行政村駐地。東鄰五古堆,南鄰禎旺鄉,西鄰章村鄉,北鄰毛村。
毛村MáoCūn
地處坑邊,舊時因山洪暴發常沖毀農田導致糧食顆粒無收被當地稱為不毛之地而得名。東鄰黃坪頭自然村,南鄰王村電站,西鄰章村,北鄰王村。
毛岱頭maodaitou
因舊時村居位于當地盛長黃茅草的高山外頭,以方言諧音而得名。
毛岱Máodài(廢村)
因自然村座落在毛村對面山頭而得名。2007年整體搬遷,現無人居住。
大平后Dàpínghòu(廢村)
因村居位于當地大山坪后邊而得名。2000年村民搬住馬嶺腳,現無人居住。
馬嶺頭Mǎlǐngtóu(廢村)
因自然村座落在馬嶺腳后山嶺頭而得名。1970年并入馬嶺腳,現無人居住。
坦壟口Tǎnlǒngkǒu(廢村)
傳說早年天上八仙趕著一群石頭經過此地,被一村民看見后感到好奇,說了一聲:“老人家你把這些石頭往哪里趕啊?”于是,這群石頭就立地不動堵在了此地山壟口,故而得名坦壟口。1972年并入馬嶺腳,現無人居住。
金筑坪Jīnzhùpíng(廢村)
因舊時當地山坪盛長金竹,以“竹”與“筑”的方言諧音而得名。1974年遷入毛岱,現無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