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門街道位于舟山本島東南部,并由魯家峙、馬峙、小干等島嶼組成。
-
行政區劃
18個社區、17個村(社)。沈家門街道總面積26.6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近18.7平方公里,總人口11.3余萬人,為舟山市普陀區治。
-
歷史沿革
民國21年1932年)始建鎮,2001年6月27日撤鎮建立街道。
-
經濟發展
沈家門地處我國南北海岸線中點,長江、錢塘江、甬江入海交匯處,面臨浩瀚東海大洋,具有良好的區域位置和獨特的經濟優勢。大漁港,是我國最大近海漁場,水產資源豐富,沈家門又處舟山漁場中心,海洋捕撈業發達,為國家重要海洋漁業基地。
依靠得天獨厚的漁港優勢和海洋資源優勢,積極發展水產品加工業、臨港型工業等拳頭產業,建立工業園區,經濟迅速發展,于1996年跨入省綜合實力百強,2004年工業產值突破31億大關。
近年來,沈家門街道緊緊抓住工業經濟發展不放松,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以人為本,注重科學協調發展,在傳統產業的基礎上,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產品的質量和檔次不斷提高。現已形成以水產加工業、臨港型工業為主體,機械、紙箱、塑料、化工、印刷等業綜合發展的地方工業體系,現有企業453家,其中水產品加工企業108家,是全國最大的水產加工基地。對外貿易呈現一派生機,生產十二大類、近八十個品種的海水產品,遠銷歐美、日韓、東南亞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個私經濟發展迅猛,投資環境日臻完善,建成了不陽工業園區和海洋生物工業園區,開發了小干--馬峙島區塊,成立了企業服務中心和合力擔保公司,為企業經濟發展提供全程服務。2004年1-12月全街道實現工農漁業總產值34.55億元,同比增長36.08%。其中工農業總產值31.42億元,同比增長30.31%;漁業總產值29345萬元、漁業產量45560噸,與去年同期相比咯有下降,其中遠洋漁業產量34520噸;農業總產值2000萬元,與去年持平。全年實現地方財政收入6697.4萬元,同時增長30.81%。漁農民均收入達7776元,同比增長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