垟底村簡介
【區位概況】垟底村位于懷溪的東面,是進出懷溪的必經之地,平文公路貫穿全村,是懷溪的“門戶”。全村區域面積1064畝,其中水田136畝,旱地100畝,山地828畝。轄1個自然村,333戶1419人。
全村現有勞動力938人,其中外出務工529人。全村共有黨員45人,村民代表51人。
【歷史沿革】垟底在古代地勢低洼,約至明朝逐漸形成村落。自明以來楊、錢、周多有外遷,而由青田楊山背的楊姓村民和泰順的錢姓村民以及閩赤岸的周姓村民入遷到此定居發族,現全村有20多姓氏,但總人口中以錢、楊、周、董、陳、王為多,自明朝以來已傳16世、21世。
民國時期稱晚垟,屬南山垟頭村,解放后改稱新垟村,20世紀70年代后改為垟底村。
【自然環境】垟底村位于北緯27°21′,東經120°30′,屬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水豐沛。地貌特征以丘陵、山地為主。
【交通環境】垟底村交通便利,平文公路貫穿全村,距縣城50公里,距蕭江高速出口35公里。
【經濟概況】近年來,垟底村緊緊抓住市民綠色消費理念和休閑生活方式轉變時機,利用“懷溪番鴨”的知名度和發源地優勢,積極發展農家樂餐飲服務業。目前,在垟底村以懷溪番鴨為主要特色的“農家樂”已發展到8家,其中初具規模、上檔次的有4家,年營業額500多萬元,初步形成了“農家樂一條街”的發展布局,并以此為依托,輻射帶動全鄉種養殖業發展,使全鄉蔬菜種植面積擴增到170余畝,大棚蘑菇種植擴增到80余畝,年產番鴨擴增到2萬余羽。2013年人均收入7852元。
【旅游景觀】垟底村旅游資源豐富,有百年古觀—青龍山宮和陳馬娘娘宮、懷溪番鴨一條街、文化休閑長廊等自然、人文景觀。
百年古觀—青龍山宮
青龍山宮坐落于青龍山半山腰,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占地500平方米,建宮以來,期間幾度興廢、幾度重修,由村民籌款修建而成。青龍山宮齊天大圣頗為靈驗,至今慕名前來燒香拜佛、休閑觀光的香客、游人絡繹不絕,是北港地區遠近聞名的道教圣地。
百年古觀—陳馬娘娘宮
陳馬娘娘宮位于水格邊,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建宮以來,期間幾度興廢、幾度重修,由村民籌款修建而成。古有戲臺,頗為興盛,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都會舉行一種祭祀活動,在外做生意的人家,或感覺年事不順的人家,在宮里許下愿心,如得陳馬娘娘保佑,愿以貢品作為酬謝。此外,村民出資邀請越劇團前來表演,輔以慶祝。
文化休閑長廊
文化休閑長廊位于垟底村西面,懷溪溪灘南岸,全長1280米,寬20多米,總投資500多萬元,是政府傾力打造的村在林中、林在村中、人在畫中的生態景觀。于2012年開工建設,2013年底完工,歷時2年。該長廊設計新穎,東面長廊由500多塊精雕細刻的大理石平雕做欄桿,中間豎立一塊高4米左右的石碑,上 書“情懷溪山”,十分壯觀,還栽種了數十種名優樹木,修建了涼亭、石凳、燈柱、生態公廁等。每到夜晚,流光溢彩,絢麗奪目,已成為人們休閑、健身、觀光的好去處。
懷溪番鴨一條街
垟底村緊緊抓住市民綠色消費理念和休閑生活方式轉變時機,利用“懷溪番鴨”的知名度和發源地優勢,積極發展農家樂餐飲服務業。目前,在垟底村以懷溪番鴨為主要特色的“農家樂”已發展到8家,其中初具規模、上檔次的有4家,年營業額500多萬元,已形成了“農家樂一條街”的發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