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周至春秋屬越,戰國屬楚,秦王政廿五年(前222)設烏傷縣屬之。
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分烏傷縣南界上浦鄉設永康縣屬之。
唐代萬歲登封元年(696),縉云設縣,由永康劃歸縉云管轄。
宋、元、明、清,為縉云縣美化鄉廿九都二圖。
1936年為縉云縣潤川鄉、湖中鄉、金峰鄉。
1939年7月1日劃入縉云縣之雙峰、金峰、潤川、龍門、湖中5個鄉,湖中鄉與龍門鄉合并為協中鄉,潤川、金峰、雙峰合并為和中鄉。
1940年6月撤銷和中鄉,復設潤川、金峰、雙峰3鄉。
1949年10月30日解放,同年12月,建立潤川鄉人民政府,屬大皿區。
1950年1月,大皿區公所由大皿遷駐黃余田村,潤川鄉改為仁川鄉。
金峰鄉改為風門鄉,協中鄉分設如公鄉、雅塘鄉。
1956年3月,小鄉并大鄉,風門、如公兩鄉和雅塘鄉的泊公、潘田、洋莊3個村并入。
1957年7月,撤銷大皿區,為縣直屬鄉。
1958年9月,為衛星公社仁川管理區。
同年11月撤縣并入東陽。
1959年11月,撤銷衛星(新渥)公社,并入安文公社。
1961年9月,為安文區仁川公社。
1983年8月,撤銷人民公社建立仁川鄉。
同年11月磐安復縣,稱磐安縣仁川鄉,屬安文區。
1992年撤銷仁川鄉、天網鄉,合并建立仁川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