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灣山遺址,別名為老鼠山遺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是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曹灣山遺址堆積豐厚,內涵豐富,出土的大量文物標本為研究溫州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曹灣山遺址的發掘是溫州地區先秦遺址考古的一個突破,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曹灣山海拔61米,是一座由主峰和多座小山頭連成一體的崗丘型山崗,山體總面積36公頃,是孤立于戍浦江平原上的一座小山。戍浦江經曹灣山西、南、東三面后向東注入甌江。曹灣山考古隊由省考古所、市文物局和市考古所聯合組成,領隊由省考古所王海明擔任,11月28日進駐渡頭村,開始了為期半年的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工作的初期,主要任務是對曹灣山的地形地
南雅橋。位于鹿城區藤橋鎮上埠頭村,始建于清晚期,1948年重修。該橋東西橫跨戌浦江,為11孔梁柱式石橋,用花崗巖建造;全長48.6米,寬1.2米。橋身平直,各孔平鋪3根橋面板。橋墩以2根方形石柱直立,向內傾斜。2000年列為甌海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南雅橋東接上埠頭村,西臨藤澤公路,現公路面高出橋面約10米。下游約100米處為藤澤公路跨戍浦江的公路橋。橋梁處在田園郊外,沒有高大建筑物影響。東西橫跨戍浦江,為11孔梁柱式石橋,用花崗巖建造。全長48.41米,寬1.2米,橋面距正常水面約1.9米。橋身平直,橋面系直接于橋墩立柱上開卯口,各孔平鋪3根橋面板,板寬0.39米,厚約0.25米,兩端做榫頭同橋墩立柱搭接,北側橋板自西向東陽刻有銘
田塘頭革命遺址位于岙底鄉田塘頭村中部,至今尚存紅十三軍活動舊址和永嘉臨時縣委活動舊址。紅十三軍活動舊址建筑依山而建,原為五開間二層懸山石木混合結構,建筑面積416.4平方米,通面寬17.9米,通進深約11.63米,坐北朝南。后在北邊梢間旁和次間后部新搭一開間和一廚房。建筑用材自然,做工粗糙,形制簡樸、隨意性較大。永嘉臨時縣委活動舊址依山而建,為五開間二層懸山石木結構,建筑面積422平方米,通面寬18.1米,通面深約11.58米,坐北朝南。田塘頭在“二戰”、“抗戰”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浙南長期堅持革命斗爭的基本地區之一;有著漫長艱難、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歷史。浙南特委、永嘉縣委機關、武斗部隊都曾在此隱蔽休整。1930-
王沛墓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上戍鄉楓林岙村西北部山的西側山腰。由于地勢地基下陷,現墓室位置不詳。根據放生池及石像生的位置,大致能判斷墓室坐東朝西。西側有放生池一口,略呈圓形。放生池兩側約16米,南北相距8米,現各有石將軍一尊,倒地,身側手臂斷缺,缺口整齊。放生池西側31米有倒地石獸一只,前肢斷缺,肩部缺損。據村民介紹,此地原另有石像,后六十年代生產隊期間被埋于地表下。另一說法為此墓為張璁墓。王沛墓曾被甌海縣列為文保單位,現已撤銷。王沛(1485-1558),字子大,號仁山。今龍灣區永中街道新城人。明嘉靖年間,大批倭寇登陸東南沿海,王沛組織抗倭義兵進行抵抗,為著名的抗倭英雄。年代:明公布時間:2010年6月11日類別:古墓葬保護范圍:
寺前橋位于位于鹿城區藤橋鎮寺前村,建于南宋,南北走向,跨戍浦江。因坐落龍泉寺前,故名。橋為三孔梁式石橋,跨度33.3米,橋面寬3.9米。各孔橋面均并排直鋪橋板梁石五條。橋梁兩側分別直書陰刻“乾道八年(1172)壬辰歲季冬癸卯創始,龍泉院乾僧師表”;“淳熙六年(1179)己亥歲孟月丙子日記,廣陽石匠游成”,字徑尺許,字跡清晰。橋墩由塊石砌筑,兩端外伸三米,筑成三角體。這種筏形橋墩,便于潮水漲落時分流,以減弱水流沖擊力。該橋為中水位漫水橋,橋面不設欄桿,大潮高漲時,江水無阻礙地從橋面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