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村坐落于永中街道中心區域,東與東海之濱的海濱街道江一、藍田二村接壤,南毗鄰鎮南村,西依橋北村,北靠黃石山,交通便利。
石浦村歷史悠久,古名曰“陡門”。在北宋乾道二年(1166),因遭特大水災,溫州七門被大水淹沒,故有“水漫溫州城洞齒”之說。元朝年間,為使百姓免受自然災害之苦,確保生命財產安全,當時就首建陡門水閘,早期只有一口閘門,至明太祖朱元璋年間重新修復,再添一口成雙閘陡門。清乾隆年間,稱之曰“黃石陡門”,這對當時轄區的抗洪排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久而久之,“陡門”之名應運而生。
“河泥蕩”是石浦村境內古老的游覽景區,位于石浦村的東南方向,橫塘河邊北彎之處。這里是大羅山麓水系總匯的中心,地勢平坦,長年從大羅山上游沖瀉攜帶來的大量泥沙在此淤積,形成一片天然濕地。由于這里水草叢生,成了鳥類棲息的“天堂”。鳥類的糞便,加上水草的枯腐,蕩里的水底河床沉淀聚積著一層厚厚的河泥,成為附近農家取之不盡的肥料。“河泥蕩”在古代有很多傳說,譬如“河泥蕩之中秋夜泊”,每逢中秋月圓時,“蕩”中水面上會出現“金椅”的水影。因此,當地居民有“河泥蕩”中秋夜泊觀賞月河之習俗。此外諸多文人墨客也來賞月吟詩。
由于“陡門”境內北靠黃石山巒,閘外浦水流向甌江注入東海,故有“石山浦水”之稱,民國年間,才引伸出“石浦”二字,故成村名。1955年,建立村組織,1958年,建立高級社。1959年,稱石浦大隊。同年3月,成立石浦黨支部。1968年文革期間,改名為石浦革命領導小組。1978年,復稱石浦大隊。1984年,建立石浦村民委員會至今。
石浦村以張姓為主,始祖世忠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福建赤岸徙居黃石陡門,屬河北清河郡。“陡門”人自清朝光緒年間就開始從事撐舴艋船運輸為業,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共和國成立后,也一直不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運輸業的發展,才從水路船運轉變為陸路汽車貨運,故有“運輸專業村”之稱,F在汽車運輸業仍是的主體行業。
石浦村委會設在永中街道永寧東路東1幢。全村人口692戶,2856人,耕田150畝,旱地30畝,山地480余畝。2010年底,村集體資產1578萬元,集體年正常收入12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0450元。全村有黨員60人。2002年,被評為全市“十佳綠化生態村”。
2006年期間又有一項省市重點工程——新溫州的大動脈甌海大道在石浦的中葉通過,從此石浦起了翻天覆動的變化,舊貌變新顏。被折遷的村民有240多戶,涉及搬遷人口1000多人,落戶在永中中心區邊緣地段,共建造14幢商品房,取名龍海景苑。小區高樓林立,交通四通八達。古老的石浦因為有了雄偉壯觀的甌海大道與華麗多資的羅東大街縱橫貫通,也顯示出了現代化的新氣息,新老石浦兩廂照輝。二十一世紀初,神奇的新石浦展現在當代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