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區海門街道位于臺州城市中心地段,面積20.8平方公里,人口7.6萬,下轄10個社區、16個行政村,經濟和社會綜合實力居臺州市各鄉鎮、街道領先地位。
海門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包括海門老城區和東、南側城鄉結合部分,由原椒東、椒南街道辦事處和山東鄉撤并組成。老城區系舊海門衛和海門鎮治所,城市發展已有600余年歷史,交通便捷,居民密集,經濟繁榮。海門沿港0頭20余座,是臺州最大的海運物資集散地。轄區內有椒江經濟重要的發展中心—椒江區醫化基地和景元東路商業街、省級重點中學—椒江一中、國家級康居示范小區—景元花園,主要街道有中山東路、解放路、建設路、江城路、青年路、光明路等,椒江的主要政治、經濟、醫療、教育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多數設在該區域。
海門街道 - 改革開放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海門街道經濟增長迅速。2002年成為椒江區首個財政收入超億元街道;2004年實現工業產值409771萬元,財政總收入2020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為11570萬元,實現了地方財政收入超億元目標。2005年46家產值500萬元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1.31億元,同比增30.1%,占工業總產值的62.2%。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街道主導行業有化工、衛浴、印染、機械、電子、建材、服裝等,尤以醫藥化工、建筑安裝、衛浴廚具最具優勢,并形成了三大產業集群發展的經濟格局。巖頭、外沙是椒江醫化基地所在,科技人員密集,產品科技含量高,以醫藥、醫藥原料藥、化工、染料、農藥原料及中間體為主,已具有相當規模,且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盛譽。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發展,關注農民增收問題,發展效益農業。村級財務全面實行以會計委托代理制為核心的規范化管理制度,集體經濟不斷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實行;東方紅村股份制改革和失土農民進社保試點工作在取得圓滿成功的基礎上正逐步向幸福等村推廣。
海門街道風景優美,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于一體,是東南沿海頗有特色的城市旅游點。轄區北枕大江,東臨東海,街市繁華,山在城中。山體不高,但層林疊翠,郁郁蔥蔥,主要有楓山、太和山、東山、騰云山等,名勝古跡和寺廟庵觀眾多,可登高望遠,探徑尋。楓山建有“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和紀念館,為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游人和參觀者數以萬計。
海門街道居城市黃金地段,近年來,通過舊城改造工程,居民住房條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同時在社區建設、創建衛生文明城市活動中取得顯著成績。發展潛力巨大,是一塊理想的投資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