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樓街道現域,按南宋淳熙《嚴州圖經》記載,其時(1174—1189)為壽昌縣仁豐鄉、建德縣建德鄉的屬地;宋末推行都圖制后,為壽昌縣一都、十二都和建德縣十二都的屬地;清雍正六年(1728)為壽昌縣仁豐鄉石嶺、過塘、燕山、湖岑、厚堂、駱村、新市、淤堨、新街等莊和建德縣建德鄉西小洋莊屬地。
1912年,為壽昌縣仁豐區、建德兩個縣親睦區屬地。
1932年,設更樓鎮。
1935年完成鄉鎮整頓后,為壽昌縣更樓鎮(1936年并鄉后設為仁豐鎮)及雙源、利涉、三湖、樂嶺、綠溪鄉及建德縣甘源鄉屬地。
解放前后,該地域屬壽昌縣仁豐鎮、七里鄉,建德縣殿后鄉、西洋鄉屬地。
1950年劃建小鄉后,為更樓、東林、沽塘、淤堨鄉及鄧家鄉(同年8月設置)屬地。
1956年并鄉后,為更樓鄉、沽塘鄉(1958年9月部分劃屬蘭溪縣)。
1958年底屬新安江公社。
1961年7月設置更樓、沽塘(1966年改稱鄧家)兩個公社。
1983年分別改設鄉。
1985年5月,更樓撤鄉建鎮。
1992年,更樓鎮撤銷,并入新設的新安江鎮。
2001年10月,新安江鎮、鄧家鄉建制撤銷,原新安江鎮南部和原鄧家鄉的28個建制村、2個居民區合并新設更樓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