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濱江境內已有人類活動。
春秋戰國,為越國屬地。
戰國中期,楚威王(前339一前329)滅越,境域屬楚。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會稽郡,境域屬會稽郡。
西漢初至元始二年(2),建余暨縣,境域屬余暨縣。
新建國元年(9),改余暨為余衍,境域屬余衍縣。
東漢建武年間(25-56),復稱余暨,屬會稽郡。
三國,吳黃武年間(222一229),改名永興,屬會稽郡,境域屬永興縣。
西晉,屬會稽郡。
唐儀鳳二年(677),復設永興縣,屬越州。
天寶元年(742),改永頭興為蕭山,越州亦改為會稽郡,境域屬會稽郡蕭山縣。
五代,蕭山屬吳越國鎮東軍,境域屬鎮東軍蕭山縣。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除,鎮東軍仍改為越州,境域屬越州蕭山縣。
紹興元年(1131),改越州為紹興府,蕭山均其屬縣,濱江境域屬紹興府蕭山縣。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改紹興府為紹興路,蕭山屬紹興路。
明至清末,沿襲元制。
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占領蕭山,改縣名為莦珊縣。
境域屬灣珊縣。
同治二年(1863),太平軍退出,復稱蕭山縣,境域仍屬蕭山。
民國元年(1912),廢府,蕭山為省直轄,濱江境域屬蕭山。
民國三年(1914),省下設道,蕭山屬會稽道;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蕭山復由省直轄。
民國二十四年(1935),省設行政督察區,蕭山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蕭山復歸省直轄縣,境域歸屬依舊。
1949年5月,蕭山縣解放,由省直轄。
6月,蕭山劃入紹興專區。
1957年,劃入寧波專區。
1959年,改屬杭州市,濱江境域均屬蕭山縣。
1984年,濱江境域有西興、長河、浦沿3個鄉。
1985年,改鄉為鎮,稱西興鎮、長河鎮、浦沿鎮,仍屬蕭山縣。
1988年,蕭山撤縣設市(縣級),境域屬蕭山市。
1996年,設立杭州市濱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