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縣前,名稱曾歷易娘、益良、易良、益梁、夷良,幾度更改,最后于清雍正六年(1728),定名為彝良。
隋開皇元年(581),置恭州、協州,屬協州地;大業二年(606),因亂廢恭州、協州后,屬開邊縣轄地,隸南寧州總管府。
唐,武德元年(618),置西安縣(今彝良),屬協州(今鎮雄)轄地。
唐南詔時,隸拓東節度使,屬芒部(今鎮雄)地。
宋稱易良部,屬敘州(今宜賓)羈縻之地。
元至元十年(1273),為芒部路軍民總管府(治今鎮雄)下轄的益良州(今彝良)、強州(今彝良東北及威信一帶),隸云南行中書省;二十四年,芒部路軍民總管府改屬烏撒烏蒙宣慰司,稱易娘部。
明洪武十五年(1382),設芒部衛指揮使司,隨即改設芒部府,隸云南布政使司;十六年,烏撒、烏蒙和芒部3府改隸四川布政使司;十七年五月,升芒部府為芒部軍民府,廢益良州、強州,復稱易娘部;嘉靖五年(1526)四月,改芒部軍民府為鎮雄軍民府,設流官,置懷德(今鎮雄牛場卻佐)、威信(今鎮雄母享)、歸化(今彝良)、安靜(今威信)4長官司,歸化長官司治夷良寨(今奎香)。
清雍正六年(1728),降鎮雄府為州,設彝良州同(治今奎香);乾隆四十八年(1783),裁麗江府知事為昭通府知事,分駐鎮雄州牛街;光緒三十四年(1908)正月,鎮雄州升為直隸州,裁彝良州同,從鎮雄直隸州劃出中西歸仁里、下西升平里、下北長慶里各5甲和上北迎恩里四、五兩甲,計17甲,置彝良縣(治今奎香)。
宣統二年(1910),治所由奎香遷至角奎。
1950年4月4日,建立彝良縣人民政府,隸昭通專員公署。
1951年10月,增設第七區。
1952年底,將全縣7個區下轄區域劃為119個鄉鎮,各區駐地沿舊。
1953年春,對區鄉境域進行調整,增設第八區和第九區;是年10月,改區政府為區公所,全縣為9個區106個鄉鎮。
1956年,改稱彝良縣人民委員會;是年1月14日,將第八區及所轄民政、紅碧、茨竹、聚龍、流長、麻柳、楠木、長溝、大壩9個鄉劃歸鹽津縣管轄,同時改第九區(洛旺)為第八區。
1958年10月,撤銷區建制,成立人民公社,將原鄉鎮改為管理區,全縣為16個人民公社、1個鎮(角奎鎮)、303個管理區。
1961年冬,將14個人民公社撤銷,成立8個區50個人民公社,角奎鎮仍為縣轄鎮。
1968年9月,成立彝良革命委員會,隸昭通地區革命委員會。
1969年6月,全縣12個區改稱人民公社,132個公社改稱大隊。
1981年9月,恢復彝良縣人民政府,隸昭通地區行政公署。
1988年1月16日以后,全縣設立15個鄉、3個鎮。
2021年3月18日省政府批復撤銷角奎鎮,設立角奎街道和發界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