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三代屬梁州域,秦為蜀郡轄地。
西漢建元六年(前135)置犍為郡,領12縣,鹽津隸屬朱提縣。
東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分犍為郡南部,設犍為屬國。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劉備改犍為屬國置朱提郡,屬朱提郡。
西晉泰始七年(271)分益州置寧州,屬寧州朱提郡。
東晉建武元年(317)分朱提置南廣郡,屬寧州南廣郡。
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置戎州(今宜賓),屬戎州。
隋開皇六年(586)置開邊縣,治所今灘頭鄉集鎮所在地,隸屬開邊縣地。
唐貞元十年(794),南詔歸附,設云南安撫司,歸拓東節度使管轄。
宋,屬戎州梓州路羈縻州之石門路(后改為潼州府路羈縻州之石門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烏撒路、烏蒙路。
至元十五年(1278)改稱軍民總管府,屬烏蒙總管府。
至元二十四年(1287)軍民總管府升為烏撒烏蒙宣慰司,隸屬烏撒烏蒙宣慰司所轄土僚司。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烏蒙府,改隸四川承宣布政司,隸屬四川布政司烏蒙府。
明天啟七年(1627)屬四川承宣布政司所轄馬湖府。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土歸流,烏蒙改屬云南,屬云南烏蒙府。
雍正六年(1728),烏蒙府下設大關廳,鹽井渡設巡檢司,屬烏蒙府大關廳。
雍正九年(1731),烏蒙府改為昭通府,隸屬昭通府大關廳。
1913年,大關廳改為大關縣,隸屬大關縣。
1917年5月,從大關分出黎山以北14個鄉設鹽津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4月5日鹽津解放后,屬云南省昭通專區。
1955年4月,從第一區、第三區劃出牛寨、萬和等8個鄉設第六區。
1956年1月,彝良縣所轄的第八區(今廟壩鎮)劃入鹽津。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將原7個區公所劃為9個公社,將原64個鄉合并為61個管理區。
1958年10月,鹽津、大關兩縣合并,稱大關縣,駐地今鹽井鎮。
1961年5月鹽津與大關分治,原大關縣所轄的豆沙、柿子兩個公社劃入鹽津縣。
1988年3月,區鄉體制改革,區公所改設鄉(鎮)人民政府。
2002年8月,豆沙撤鄉建鎮。
2006年2月,撤銷中和鄉,設立中和鎮,撤銷艾田鄉,其所轄仁和、椒子2個村并入鹽井鎮,艾田、核桃2個村并入中和鎮,撤銷串絲鄉,其所轄區域并入普洱鎮。
2011年12月,撤銷廟壩鄉建立廟壩鎮,撤銷柿子鄉建立柿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