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普鄉位于縣城以北,地處瀾滄江兩岸,東與塔城鄉及德欽縣的霞若鄉為鄰,南接自濟汛鄉,西沿碧羅雪山與福貢縣普拉底鄉交界,北與葉枝鄉連結,面積493平方公里。鄉政府駐康普上村,距縣城74公里。鄉境在碧羅雪山山脈與云嶺山脈之間的峽谷地帶,山高坡陡。最高海拔4 175米,最低海拔1700米。礦產以石膏著稱,此外尚有鐵、鉛、銻、金、大理石等。動植物資源有小熊貓、云豹、黑熊、黃連。木耳、松茸。羊肚菌等。縣內生長的供桐(鴿子花)大多集中于鄉境之內;同時還有一些杜鵑花的新品種。
在清代,康普、葉枝常合稱‘慷葉”,為維西廳屬五大股之一。民國年間曾設過康普區,后并人葉枝區內。新中國建立后,較長時間歸入第四區。1960- 1961年間,曾一度析出設立康普公社。1972年至今,先后設康普公社,康普區、鄉。鄉人民政府轄9個行政村,分管97個自然村。1995年末總人口2166戶,10 509人。居民中傈僳族占78%左右,其余為漢族、納西族、藏族、怒族等。
全鄉以農業為主,農業人口占 96. 9%。山區耕地占絕大多數,水田還不到耕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藥材種植以當歸為大宗。經濟林木較多,主要有核桃、漆樹及其他果木等。除農業外,社員多從事采集、挖礦以及一些零星的工副業。鄉境僅有2個行政村通公路。在康普、弄獨江面架設鋼索吊橋2座。1974年建小水電站1座,已報廢。 1995年末統計,全鄉國民生產總值413.3萬元,其中第一產業362。4萬元,第二產業7萬余元,第三產業近刎萬元。貧困人口合計 1775戶,8 877人。
康普在縣內有比較悠久的歷史,明中葉后,麗江木氏土知府進軍“你那”各地,委派麾下土弁目禾氏為管軍,統管今縣境之地,禾氏即設衙門于康普下村。清雍正五年改土歸流,女土井禾娘款附,封世襲土于總職,有名的女千總衙門仍設在康普,今尚有遺址可尋。嘉慶年間以恒乍棚為首的傈僳族農民大起義,曾在康普設置過起義軍的大本營。康普村附近,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于乾隆年間的壽國寺,為縣內著名的藏傳佛教撣林勝地,廟宇至今基本完好,已被列為州、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全鄉設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9所、村小28所。1988年設鄉衛生院,現有病床5張,醫護人員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