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舍城遺址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古城村南側,與太和城遺址直線相距僅40公里。史載該城系蒙舍詔第一個首領細奴邏于公元七世紀中期的650年前后專門為讓國于己的張樂進求而建的居所,至公元八世紀中葉又被做為軟禁被南詔征服的其他民族頭領及其宗族之用。該城址是迄今僅見的兩座南詔方形城址中的一座,1988年被公布為大理州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大致東西向,地勢東稍高而西略低。從地表隆起疑為城墻的輪廓線來看,城址分為東西兩城,兩城相連各呈方形,東城西墻與西城東墻共用同一道城墻。東城面積稍小,邊長約100米;西城面積較東城大,邊長約160米。兩城總面積約35600平方米,城墻外輪廓周長約840米,加上兩城之間長100米的隔墻,城墻全長約940米。西城內北端中部有
陳翼叔墓位于巍山縣廟街鎮盟石村東的蒙舍山中,此處有一塊天然巨石,此石東西長約10米,南北寬約8米,高約3米,石上鑿出一石棺,上覆一整石蓋板,墓立有兩塊碑,前有一天然石桌,墓兩側各立墓幢。墓主陳佐才,字冀叔,別號睡隱子,俗稱陳仙人,蒙化府(今巍山縣)人,他少時習文,后投在黔國公沐天波下受武職。明末,永歷皇帝入滇,他曾跟隨到緬甸,永歷皇帝死后,回鄉隱居于蒙舍山麓的是何庵中。他外出戴斗笠,身騎毛驢,喝雨水,并發奮讀書,詠物寫景,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對清朝不滿的思想情緒。著有《寧瘦居集》、《天叫集》、《是何庵集》、《石棺集》等詩集6卷,終年70余歲。石棺四壁有文人墨客鐫刻的詩章10余首。陳翼叔墓屬“奇人奇棺”,反映了特定時期的人文精神,保存完
慧明寺位于廟街鎮張官廠村村東山麓,明萬歷年間(1573—1619)建,歷代均有復修擴建,為巍山名剎。慧明寺坐東向西,占地5418平方米,前為照壁,左右開側門,門內有新月形池塘,上架單孔石拱橋,橋后自西向東依次為山門,前殿、中殿、后殿及兩廂、花園等。現存前殿、中殿、后殿、兩廂及花園等。慧明寺格局保留完整,主體建筑屋架留存明末及清早期建筑特征,具有地方特征,是研究當地明清建筑藝術的較好案例。云南著名詩人擔當和尚曾棲居寺中,為寺題對聯一副:“明鏡無分圓缺相,孤云不系來去心。”慧明寺為大理州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廟街新橋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年代為民國,類別為近現代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下南莊楊鳴龍宅院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牧甸邏土主廟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街觀音廟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巍山華嚴寺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月波庵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鳥道雄關古驛道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遺址。為大理州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堆墓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年代為漢,類別為古遺址。為大理州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理營盤山遺址位于巍山縣廟街鎮,年代為唐·南詔,類別為古遺址。為大理州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利克村傳統民居建筑群位于廟街鎮營盤村委會利克村,壩子和山地交界處,背靠青山,前面臨箐,布局井然有序,民居依山勢遞升,分上、中、下三排,共30余院,東南西北各建有一個柵門,所有民居既為一個整體又相對獨立,頗有營寨之感,體現出當時規劃建設村落時,明顯受到規劃人軍事思想的影響。民居院落布局或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細致精巧,工藝精湛,且多有主人書畫于照壁及門窗,散發出濃厚的書卷氣息。原數戶大門門額上曾懸有古匾,現僅存清道光二十七年“盛世耆英”匾一塊。與民居群相對的小山包上,建有鄭氏宗祠和土主廟,鄭氏宗祠保存了清代所制的祖宗牌位三個,土主廟現存明代觀音老祖和土主石像各一尊。民居群整體風貌保存完好,格局完整,建筑工藝精湛,是研究本地區鄉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