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和鎮位于馬關縣南部,東接馬白鎮、夾寒箐鎮,南鄰小壩子鎮、河口縣橋頭鄉,西與木廠鎮相連,北靠大栗樹鄉,距縣城19千米。全鎮轄13個村民委員會,184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等民族,共8568戶35598人,農業人口7637戶34108人,占總人口的95.81%,少數民族人口3361戶14771人,占總人口的41.5%。國土面積191.54平方千米,有耕地4.54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31畝,海拔在458米至1761.4米之間。全鎮地形大致呈葫蘆形,北窄南寬,中部和北部地勢較高,東南邊緣屬河谷區。北部有木臘河由西向東橫穿境內,東部、南部邊緣有咪湖河、響水河環繞。從仁和鎮南部的老嶺壩、白果、沙壩、膩坡、大嘎吉、阿峨村委會地勢由高到低傾斜延伸至咪湖河、響水河,自然條件和農業分布垂直變化較為明顯,具有“立體農業”的特點。境內水資源豐富,建有大梁子、棉花山等7個電站。仁和、木臘、格灑村委會海拔較高、氣候溫涼,東南部河谷區氣溫高,濕度大,具有較大的熱區開發價值。馬河路(馬關至河口)穿境而過,是通往紅河州河口縣的主要通道,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鎮以農業為主,糧食主產水稻、玉米。經濟作物有烤煙、商品蔬菜、核桃、石斛、重樓、茶葉、熱區經濟林果等,烤煙和畜牧業是全鎮的兩大支柱產業。年內,實現農業總產值1.75億元,比上年增長10%;實現糧食總產量167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農民人均有糧521公斤,比上年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8166元,比上年增長10%。2017年末,各項存款余額達2.79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1.48億元。
【歷史沿革】仁和名稱由來:二百年以前,該地住有幾戶壯族,后由外地遷來周、施、林姓等八戶漢族,隨著人口的陸續增加,村民認為有必要在此開街,進行集市貿易,互通有無。于是村里的長者商量,要使新開的街子買賣興隆,興旺發達,必須以仁義和氣為宗旨,于是就將此地命名為仁和街。當時有人以“仁和”二字為首,寫聯作賀“仁壽同登九天開化,和光普照四海逢春”。每逢新春佳節,村民多以此聯張貼,互敬互勉。仁和是鎮政府駐地,1930年為馬關縣中心區轄地,1931年屬第一區轄地,1934年擴大鄉鎮時改稱永仁鄉,1950年為馬關四區,1969年改公社為區,1988年廢區改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