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交通樞紐中心,轄11個村民委員會和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04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45012人。全境總國土面積31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081畝,農民人均耕地0.81畝。2003年,糧食總產量實現1215萬公斤,農民人均口糧292公斤;完成地方財政收入88.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2元;農村經濟總收入實現4222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實現1521萬元;畜牧業總收入實現1120萬元。
新中國成立前,因地處偏僻,交通閉塞,文化落后,嚴重受到傳統農業經濟的束縛,生產力水平低下,沒有近代工業,商業也極端落后,經濟發展尚處于自給自足狀態。近幾年來,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走種養加工綜合開發,農工商協調發展的路子;以發展鄉鎮企業見長,啟用能人領辦企業,壯大集體經濟,集約經營,走高產、優質、高效路子;發揮靠城、靠路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發展外向型經濟,使全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目前,12個村居民委員會均通水、電、路、電話,普及率達92.3%;87個村民小組通水,清潔水普及率達83.7;95個村民小組通電,通電率達91.4%;70個村小組通路,通路率67.3%;移動電話覆蓋全鎮85%的村居民小組,基本解決了農村行路難、買賣難、飲水難、就醫難、上學難、通訊難的實際問題。 農作物盛產稻谷、玉米、蕎麥、大豆;經濟作物有蔬菜、花生、甘蔗、芭蕉芋;土特產口有茶葉、草果、香菌、干竹筍等,八角將成為大興的又一支柱產業,種植面積達3萬余畝。
轄區內建有縣辦的茶葉、蟲膠、釀酒、橡膠制品、藤蔑編制、食品加工、鐵合金廠等工業企業,還有各種商業和服務業活躍于境內。 各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社會風尚和生活習俗,哈尼族有神秘的阿羅歐濱祭祀活動,隆重的“扎特特(十月年)”,歡快的“苦扎扎(六月年)”、熱烈古樸的“昂瑪吐(祭寨神)”;彝族有浪漫的“火把節”,《鼓舞》、《葫蘆笙舞》廣為彝族人民所喜愛;瑤族生性勇敢強悍,節目有“盤王節”、“度戒”,神奇獨特的各民族文化同現代文化相結合,孕育闐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