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朗鎮位于縣境中部,為縣政府駐地鎮,地理座標北緯22度31分--22度41分08秒、東經99度51分50秒--99度59分06秒,東、南、西3面與東朗鄉環接,西北部與竹塘鄉接壤,北部與南嶺鄉隔河相望。境內東西寬6.3公里,南北長20.6公里,總土地面積130平方公里。鎮政府駐勐朗壩,是全縣政府、文化、經濟、交通中心,是縣改革開放以來取得顯著成郊的窗口,距思茅市3公里。
“勐朗”系傣語地名,“勐”即地方、壩子,“朗”即洗,“勐朗”意為像水洗過一樣干凈、美好的地方。明朝屬孟連長官司管轄。清代為勐濱土司領地。民國29年(1940)前屬瀾滄第一區,同年廢區改為東朗鄉管轄。1962年8月建勐朗鎮(鄉級鎮),1984年將東朗區的勐朗鄉與之合并升為區級鎮,駐勐朗壩東朗路老街,下轄兩個辦事處。
1988年又劃東朗區的唐勝鄉歸勐朗鎮,鎮政府遷駐建設路。2000年改辦事處為村委員會。勐朗鎮地處橫斷山脈怒山山系西南段,屬低緯高原地貌。全鎮地勢東北部高,西南部低。北部有芒京山連 綿橫亙,主峰海撥2090米,為全鎮最高點,這一帶形成了勐朗鎮特有的涼山區,海撥在1600米以上。中部、西 南部、南部為四周高山環繞的盆狀地勢,海撥1040--1100米。
山邊一帶為半山區,海撥1100--1600米。山區面積 占全鎮總面積33.1%,半山區占57.7%,壩區占9.2%。鎮境內年平均氣溫18.9`c,年將雨量1600毫米,年平均無霜期2 80天,冬無嚴霜,夏無酷暑,日照充足,雨量豐沛。冬季適種晚秋作物,春季宜載早熟品種,夏季有利陸稻生長,一 年四季都可播種不同的作物品種。
特別壩區土地肥沃,溝渠水網縱橫交織,比較適宜種植水稻、蔬菜和養漁等,是全糧食總產區。勐朗鎮占據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是通往緬甸國和臨滄地區、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邊陲重鎮,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國道214線橫貫南北,縣縣公路、縣鄉公路、鄉村公路相互連接交錯,是瀾滄地理位置條件較好、經濟發展較快的鄉(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