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曲地區聶榮縣轄鎮,縣人民0駐地。位于縣境西南部。原名達宗鄉。面積600平方千米。1968年成立達宗鄉人民0,1970年改大眾公社,1984年復鄉,2002年改名聶榮鎮。轄15個村委會,有56個自然村。鎮0駐地在才巴村。全鎮2130人,均為藏族。經濟以牧業為主,飼養牦牛、綿羊、山羊等。有醫院、學校、郵局、廣播電臺、貿易公司、衛生所、供銷社等。通鄉路。
-歷史沿革
聶榮,藏語意為“悅耳谷”。
聶榮,元朝時境內出現了三個部落。明初又形成了一部落。后來這四個部落與比如、巴青、丁青等境內的
聶榮鎮地圖
另外一些部落一起,結成了在藏族歷史上稱之為“三十九族”的大集團,其活動的范圍稱“三十九族地區”。明朝中葉后,三十九族地區歸附占據在青海的土默特部俺答汗、喀爾喀部卻圖漢。1637年又為蒙古和碩特部據有。1732年清0將三十九族地區暫劃歸西藏管轄。1751年又將該地劃歸駐藏大臣直接管理。1916年西藏地方0在此設霍爾基巧,管理各部落。1942年撤銷霍爾基巧,將三十九族地區劃分為聶榮等6個宗。1960年8月1日,聶榮鎮人民0成立,隸屬那曲地區管轄至今。(出處)
-扶貧工作
聶榮鎮是全地區最為貧困的一個純牧業鄉鎮之一,是聶榮縣生產生活水平最低的鄉鎮之一,聶榮鎮二村是該鎮最為貧困的一個村,為了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作用,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我們選取了二村作為重點幫扶對象。該村位于鎮駐地西約5公里處,共有30戶,160人,僅有牛375頭,綿羊754只,馬20匹,牲畜少、觀念相對落后等是導致二村貧困的最主要原因,2001年人均收入僅有1000元。
(地區政協為做好扶貧工作,結合地區“千名干部下基層”的部署,選派了得力干部,下派到聶榮鎮工作,直接負責此項工作。政協機關與下派干部保持經常性聯系,及時溝通情況。政協黨組-和秘書長班子先后深入二村調研,在此基礎上,多次召開協調會,共商幫扶大計。提出了思路扶貧、文化扶貧、宣傳扶貧、教育扶貧、生產扶貧“五位一體”的扶貧思路。這一思路一改過去單一的物品和資金扶貧方式,受到當地0和農牧民群眾的擁護,取得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