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大港街道仲家村與坦王村之間,為古建筑的寺觀塔幢,年代是東漢。本名“仁靜觀”,宋徽宗改為“華陽觀”。相傳隋朝之前,因圌山腳下的江水直瀉東海,故華陽觀后進大殿曾取名“觀海樓”;亦傳唐代名相魏征,晚年曾選華陽觀修道養靜,“觀海樓”又改為“忍靜宮”。明正德六年(1511)重建。原占地八畝余,前后共三進建筑。前進是戲樓;中進為靈觀殿,殿內四根柱子為楠木,大殿的造型陡直高大,四角有朝天的飛檐;后進為三清殿。戲樓前有石拱小橋1座,長2.5米。現僅存三清殿和戲樓,占地面積1150平方米。三清殿面闊三間13.6米,進深九檁12.6米,檐高5.2米。滴水飾有人物、花卉、飛禽圖案。戲樓為硬山頂。以前,華陽觀每年都有2次廟會,農歷2月15和7月17各一次,第二次廟會要連唱京戲6天。華陽觀原有名對聯一副:“八寶華……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