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林二戰區長官司令部遺址AAA ![]() 秋林二戰區長官司令部遺址秋林二戰區長官司令部位于宜川縣秋林鎮,現為秋林糧站。該舊址共有窯洞36孔,是陜西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38年日本侵略軍圍攻吉縣,-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閻錫山率部同山西省主席趙戴文等于3月20日由小船窩西渡黃河,駐扎秋林鎮,主要機關單位駐扎達數年之久。1939年12月6日,八路軍副總司令員彭德懷在此與閻錫山調解新舊軍武裝沖突。1940年2月25日,黨中央派留守處主任肖勁光和八路軍副參謀長王若飛在此地同閻錫山進行談判。1939年3月,臭名昭著的“秋林會議”在此召開,拉開了閻錫山公開-的序幕。目前,該舊址保存完好。……[詳細] |
![]() | 陜甘寧邊區政府保安處舊址位于延安市棉土溝,現在延安中醫院后面的鳳凰山腳下,遺存窯洞百余孔。2002年7月,公安部提出保護邊區政府保安處延安棉土溝舊址,并籌建陜甘寧邊區保安處保衛史陳列室,以對全國公安民警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延安精神教育。在公安部、陜西省委、省政府和延安市委、市政府的共同支持下,陜西省公安廳和延安市公安局分工協作,于2004年9月完成舊址恢復保護和陳列布展工作。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十幾年間,日特、軍統、中統三股人馬都把目標對準延安,先后派遣了大批的特務潛伏到延安,進行破壞、暗殺等工作。1937年4月周恩來總理嶗山遇險,就是潛伏于延安城中的特務與盤踞在延安南部嶗山上的土匪合作的成功案……[詳細] |
![]() | 南泥灣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睡生地。南泥灣位于延安城東45公里處,方圓百里,溝壑縱簧,山巒重疊,森林茂密,土地肥沃。三條大川組成一個丫”字地形,西為南蟠龍川,南為九龍泉川,東為南陽府川,三川交匯處叫陽灣。1940年,朱德總司令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指示精神親赴南泥灣踏勘調查,決定在此屯墾自給。1941年春,八路軍一二O師三五九旅奉命開進南泥灣。在旅長兼政委王震的率領下,披荊斬棘,開荒種地,風餐露宿,戰勝重重困難,創造出大量的物質財富。1942年,全旅全年經費開支7390324元,其中政府供給30504288元,古總支出的2.45%,生產自給66786033元,占……[詳細] |
![]() | 西北革命根據地子長舊址群時代:1934—1935年地址:子長縣玉家灣鎮、史家畔鄉、李家岔鎮、楊家園則鎮、澗峪岔鎮保護范圍:(1)安定縣玉家灣蘇維埃政府舊址:東至舊址本體外擴10米,南、西至舊址本體外擴5米,北至舊址本體外擴20米。(2)馬家坪戰場舊址:樓家驛塌,戰場舊址中心點向外,東西跨度約1000米,南北跨度約1500米。(3)陜甘、陜北特委聯席會議舊址:東至舊址本體外擴300米,南至后溝北側,西至崖窯溝東側,北至二月二疙瘩山南側。(4)稍焉陜北特委舊址:東至馮有錦住宅西界,南至強稍路北側,西至強稍路東側,北至二月二疙瘩山南側。(5)紅二十七軍一團成立大會舊址:東距子長—靖邊公路300米,南……[詳細] |
![]() | 瓦窯堡中華蘇維埃政府西北辦事處及部委機關舊址西北辦事處國民經濟部遺址位于延安市子長縣瓦窯堡鎮中山街五金門市后院。西北辦事處國民經濟部,其前身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1935年11月10日,隨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駐西北辦事處在瓦窯堡正式組建運行,西北辦事處國民經濟部也在子長縣中山街五金門市后院(今子長縣中山街農貿市場院內)開始辦公。國民經濟部部長崔田民,1936年3月,毛澤民接任國民經濟部部長。1936年6月,隨中央機關撤離瓦窯堡前往保安(今志丹縣),F國民經濟部遺址除臨街存留的10間舊商業門面房外,其他建筑全被拆除,在原址上修建起了居民大樓,現存的商業門面房均進深10米……[詳細] |
![]() | 下寺灣毛澤東舊居位于延安市甘泉縣下寺灣鎮下寺灣村。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中央紅軍經二萬五千里長征抵達保安縣(今志丹縣)吳起鎮(今屬吳起縣),進入陜甘邊蘇區。10月30日,毛澤東與中央機關離開吳起鎮,沿洛河南下,于11月2日到達甘泉縣下寺灣村。毛澤東和彭德懷住在村民白榮德家的3孔石窯洞里,與陜甘邊政府駐地相鄰。11月3日,中共中央負責同志聽取了中共陜甘晉省委負責人關于陜北紅軍和蘇區工作的匯報。同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常委會議,全面分析陜北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重點研究陜甘邊蘇區的所謂“肅反”和反“圍剿”問題。當天,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詳細] |
![]() | 軍委二局是革命戰爭年代我黨我軍重要的技術偵察情報部門,是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江西蘇區親手創建的。1935年10月19日,軍委二局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12月5日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個技偵部門在陜北保安正式合并,組建成為統一的中區軍委二局,1937年1月中央軍委二局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由保安移駐延安,1938年11月19日由延安遷至安塞碟子溝和黃崖根兩個村莊,在陜北戰斗-了12年,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橫斷山,路難行;敵重兵,壓黔境;戰士雙腳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敵人棄甲丟煙-,我軍乘勝趕路程;調虎離山襲金沙,毛主席用兵真……[詳細] |
![]() | 陜甘寧邊區政府交際處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南關街交際賓館院內。舊址現存小禮堂一座、平房6間。小禮堂系磚木結構,六角攢尖硬山勾連撘頂建筑,為七架梁,面闊7間,進深3間,禮堂長27.4米,寬12米。平房為磚木結構房屋,外為歇山頂瓦房結構建筑,共6間,長22.4米,寬6米。陜甘寧邊區政府交際處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1月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交際處,屬西北辦事處外交部所轄。處長由西北辦事處秘書長伍修權兼任。不久,交際處改為招待科,科長為胡金魁。1936年7月至10月,美國記者斯諾訪問保安時,就是由胡金魁具體負責接待的。1937年1月,招待科隨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設在延安城內大東門。193……[詳細] |
![]() | 秦直道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由秦將軍蒙恬監修。工程十分浩大。塹山堙谷,全長1800里。直道南起林光宮(陜西淳化縣北梁武帝村),北至九原郡(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西)。直道沿子午嶺北上,在我縣境內南段接黃陵縣雙龍鄉三面窯村,途徑我縣八面窯、槐樹莊、白馬驛、大麥秸溝、和尚塬、魯樁坪到志丹、富縣、甘泉三縣交界處的墩梁,在富縣境內全長105公里。位于張家灣鎮楊家灣村車路梁處9公里路段,是沿途保存最為完整的古路段,此段道路平整、筆直,修筑過程中逢山劈山,遇石鑿道,臨溝填谷,在崇山峻嶺中斬下一道道橫行凹痕。修筑時如《史記》所載:“斬山湮谷千八百里”。費盡人力物力。富縣境內直道至今清晰可辨。平……[詳細] |
![]() | 日本工農學校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寶塔山南側山腰。舊址整體分為瓦房區、磚石混合結構區和土窯洞區。瓦房區整體呈長方形,坐北朝南,東西長76米,南北寬5.6米,面積為425.6平方米。學校北接寶塔山,南臨寶塔山溝,西臨寶塔山村,東臨市民房舍。學校成立于1940年10月,隸屬于八路軍總政治部,校長為日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岡野進(野坂參三),趙安博、李初梨先后任副校長。日本工農學校是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一所教育改造日本戰俘的學校。日共書記岡野進(野坂參三)擔任校長,副校長趙安博,1943年4月以后由對敵工作部副部長李初犁兼任副校長。校址設立在延安寶塔山半山坡。原有的兩個大教室,由延安市木器廠的兩戶工人保護……[詳細] |
![]() | 陜甘寧邊區兒童保育院舊址位于寶塔區河莊坪鎮陵園路。陜甘寧邊區兒童保育院成立于1938年10月,院址先后設在延安柳林和安塞白家坪。李芝光和凌莎先后任院長。保育院下設保育、總務、教育三個股。院內分為乳兒、嬰兒、幼稚、小學四個部。保育院在艱苦的歲月中,為培育革命的后代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被譽為革命的搖籃。抗日戰爭時期,奮戰在抗日一線的八路軍將士,他們犧牲后,其子女大部分流離失所,他們面對戰亂,有的無家可歸,有的沿街乞討,有的寄養在根據地老鄉家而丟失,活著的孩子仍在戰火中面臨死亡的吞噬。宋慶齡、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同志聯名建議中央,盡快成立保育院。1938年,中央決定創辦保育院,收養這些孩子。19……[詳細] |
![]() | 延安中央醫院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河莊坪鎮李家洼村寨子溝西側。該舊址現存石大門一座,石窯洞10孔,土窯洞上百孔。中央醫院是中共中央于1939年4月在延安創辦的一所醫院,受中央衛生部領導。初建時只有12名護士,以后逐漸擴大,醫院護士發展到100多人。中央衛生處處長傅連暲兼任院長,石昌杰任副院長。之后的院長是何穆和魏一齋。設有內科、外科、婦產科、五官科、小兒科、傳染科,還有手術室、化驗室、接產室、X光室,有180張床位。毛澤東很重視中央醫院的發展,他幾次派中央辦公廳、中央組織部的同志去醫院搞擴建工作,指示從中央黨校、魯藝、抗大、延大、自然科學院中抽調年輕共產黨員去醫院當護士,從來延安的醫務人員中選一……[詳細] |
![]() | 秦直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為抵御北國匈奴的侵擾,于公元前212年命大將蒙恬修筑的一條軍事性通道。距今已有2200年歷史。《秦始皇本紀》記載“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湮谷直通之!薄妒酚洝っ商窳袀鳌芬草d:“始皇欲游天下,到九原,直抵甘泉,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湮谷,千八百里”。秦直道南起淳化縣甘泉山上的秦林光宮,沿子午嶺北行,經旬邑、黃陵、富縣、甘泉、志丹、安塞、靖邊、榆林、穿越毛烏素沙漠南緣和鄂爾多斯草原至陰山腳下的秦九原郡,全長700多公里。因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憑借這一通道,秦帝國的鐵甲雄師從都城咸陽出發,三天三夜便可抵達陰山腳下,使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挽弓而抱……[詳細] |
![]() | 中央軍委通信局舊址位于寶塔區棗園鎮延店子村和裴莊村。也稱軍委三局。舊址現保存有9孔石窯洞和調配間、動力間、機房遺址及部分土窯洞,并有軍委三局烈士陵園一座。1996年7月,延安地區文物管理委員在此樹立了標志紀念碑。中央軍委三局舊址修復工程從2006年3月開始實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及總參通信部組織實施,包括軍委三局窯洞舊址恢復、烈士陵園修葺和新建中央軍委三局陳列館三部分。1937年1月,由保安遷駐延安城內。1938年11月后,遷至延店子村。王諍任局長,王子綱、劉寅等先后任業務處處長。業務處下設四個科,一科負責與各抗日根據地聯絡;二科負責與上海、新疆等地中共地下電臺聯絡;三科負責新聞戰報和廣播電臺的……[詳細] |
![]() | 直羅鎮戰役遺址位于延安市富縣直羅鎮直羅村一帶。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與紅15軍團會師。國民黨當局調集5個師的兵力,分東、西兩路向中央紅軍進攻,妄圖乘中央紅軍立足未穩而加以圍擊。毛澤東、周恩來和彭德懷等指揮中央紅軍和西北紅軍,部署了直羅鎮戰役。11月20日,敵109師沿葫蘆河川,在飛機掩護下竄進了直羅鎮。次日拂曉,紅1軍團由北向南,紅15軍團由南向北,向直羅鎮發起猛攻。上午11時,紅軍攻入直羅鎮,敵師長牛元峰率殘部500余人狼狽逃竄到寨子山,紅軍隨即將其團團圍困。當晚,敵軍從東、南、西3個方向增援,均被紅軍分兵阻擊,不能前進。紅軍主力在向西迎擊敵援兵時,于張家灣殲敵……[詳細] |
![]() | 陜甘寧邊區民族學院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橋溝鎮文化溝村。1941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原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校址上成立陜甘寧邊區民族學院。該校是在陜北公學少數民族部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院長由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高崗兼任,副院長高克林,教育長--。學員來自蒙、回、藏、苗、滿、彝、漢7個民族,共300余人。學院設教育、研究、總務3個處,研究處下設蒙、回、藏三室。學員編制按文化程度編為4個班,學制為每期兩年。開設的課程有馬列主義、民族問題、民族語言文字、漢語、民族史、中國地理、自然及數學等。1942年2月,學院對學制作了調整,設初、中、高三級,每級均為兩年。初級課程主要學習本民族語及一般常識;中級課程……[詳細] |
![]() | 蟠龍戰役遺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蟠龍鎮境內。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向陜甘寧邊區發動了重點進攻。3月19日,胡宗南部占領延安城,中共中央機關和毛澤東開始轉戰陜北。國民黨軍為保證部隊補給,在蟠龍鎮建立了補給基地。當時的西北野戰兵團面臨著物資極度緊缺的局面。為了解決自身的補給困難,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西北野戰兵團決定攻打敵人的物資補給基地蟠龍。當時,蟠龍為敵軍主要糧食、彈藥補給基地,筑有堅固的防御陣地。5月2日,解放軍向蟠龍守敵發起攻擊,經一夜激戰,占領敵-陣地。3日凌晨,發起總攻。5月4日,攻占蟠龍,全殲守敵整編第1師167旅,及地方民團6700余人,俘敵旅長李昆崗,并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和糧食。蟠龍……[詳細] |
![]() | 陜甘寧邊區農具廠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棗園鎮溫家溝村。陜甘寧邊區農具廠成立于1939年2月,7月正式投產,吳崇陵任廠長。農具廠建廠初期,以鑄造犁鏵等農具為主。從1940年3月起,改為以制造農業機械為主。在大生產運動中,該廠的翻砂股股長趙占魁是邊區特等勞動模范,邊區大規模地開展了“趙占魁運動”,促進了大生產運動的深入開展。1943年初,該廠改建為留守兵團兵工廠。先后生產了10萬多顆木柄手-,保證了前方的需要。1946年10月,陜甘寧邊區農具廠遷往子長縣十里鋪,改名為工藝實習三廠,并分出工藝實習四廠。1947年3月后,工藝實習三廠和實習四廠改為戰時編制,轉戰陜北。當年7月,在山西臨縣恢復建廠,改名為……[詳細] |
![]() | 化子坪黑泉驛石窟位于化子坪鎮黑泉驛村,距縣城40公里,依崖開鑿,單室獨存,窟石寬8米,深9.7米,高4.5米?邇葰埓8尊較完整造像?呤覂扔袃筛B接窟頂的石柱,其上浮雕小坐佛,束髻(有的頭殘缺),面部線條簡單。右邊石柱上方開龕,龕內雕有觀音菩薩1尊,頭戴高花冠,寶繒飄外。冠中有一小化佛,觀音袒胸露肘,有腕釗,胸飾瓔珞,披絡腋,披帛從右肩飄向后方再繞右膝,下著裙。娥眉微豎,鼻梁隆起,朱唇鎖閉,有毫光。左手拄方形臺座,右手置膝頭,手牽巾。右腳彎落在臺座上,左腳輕踏蓮花。側身坐在長方形的臺座上,顯示出神態溫柔而飄逸的樣子?呤矣冶谏戏綒埓6尊造像,其中5尊坐佛,l尊觀音造像。佛均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詳細] |
![]() | 塬向東南斜伸出一把利刃,刀頭朝天,刃上挑著一塊骨頭。這塊硬骨頭就是石堡寨。獨獨天生一方巨大的巖石。一面陡坡,三面絕壁,山脊孤石儼如堡壘。鬼斧神工。依山就勢,巖體缺口砌以石塊,筑高連成雉堞?雌饋磔^為整齊的寨垣,如骨頭粘帶的一層肌肉和筋腱,便是山寨的韌勁和彈性。固若金湯。這這塊骨頭當地人叫做石堡(音補)。南北狹長,唯一的寨門位于南端,上窄下寬,門洞居中南開,如同一個倒寫的凹字。寨院榛蕪,石窯委圮,圪針叢生。北端最突出的是兩座碉臺,大的一座是寨內制高點,小的據守西北寨角,俯扼進寨的唯一山徑。石堡山東面陡臨黃河大峽谷,古寨高懸,長河如帶,船影無蹤,恍惚時光停滯!傍P游何處古臺空,長江縹緲無際。石頭城……[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