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苗圃園遺址位于張家川縣龍山鎮西川村西10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存。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3米,暴露有灰坑等遺跡。曾出土有彩陶葫蘆瓶、繩紋尖底瓶、夾砂深腹罐、細勁壺、盆、圓底缽和碗等30余件完整陶器。多夾砂紅陶,彩陶次之,彩陶紋樣有魚紋、寬帶紋,多黑彩。另采集有研磨器、石斧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與發展以及與馬家窯文化的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雁掌坪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鎮焦溝村西,清水河南岸臺地上,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10萬平方米,屬仰韶文化遺存。地表及斷崖上暴露有泥質及夾砂紅陶罐殘片,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等。2008年4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輸油管道建設,對該遺址進行了局部發掘,出土有石刀、帶孔石斧、陶刀、紡輪等生產工具,以及彩陶壺、尖底瓶、紅陶單耳罐、紅陶盆等生活用具。保護范圍:以遺址基準點為基點,東至焦家溝西崖邊緣以西50米,南至賀家崖山根以北100米,西至萬崖溝東崖邊緣以東50米,北至清水河石咀下(河灘)南緣以南200米。……[詳細] |
![]() | 石門山古建筑群位于天水市麥積區伯陽鎮石門村,多為明清時期修建,現存古建筑29座。主要建筑有玉皇殿、王母宮、圣母宮、三官殿、三仙庵、祖師殿、三清殿、靈官殿、文昌宮、財神殿、趙公殿、山門、聚仙橋、鐘鼓樓、戲臺等。各建筑依山就勢,體量較小,構造精巧,做工精良,小巧玲瓏。石門山古建筑群對研究中國道教史、地方道教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價值。1982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無量殿:以大殿臺明底邊為基準,向東延伸2米,向南延伸5米,向西延伸2米,向北延伸3米。趙公殿:以大殿臺明底邊為基準,向東延伸2米,向南延伸4米,向西延伸2米,向北延伸3米。……[詳細] |
![]() | 灰地兒遺址位于甘谷縣新興鎮頭甲村西北1公里。屬馬家窯文化。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2--1米,暴露有灰坑和白灰面居址。1959、1972年局部發掘,出土有平行帶紋平底瓶、葉紋彩陶壺、同心圓紋白彩盆、泥質紅陶素面缽、斂口碗、卷沿盆、侈口細頸瓶、罐、杯及泥質陶屋模型、灰陶壺、罐,還有石刀、石斧等生產工具。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西旱坪遺址位于武山縣洛門鎮吉家莊西南1公里。是一處史前和商周遺物共存的遺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1--1米,暴露有灰坑、白灰面居址等。采集有泥質和夾砂紅陶陶器,飾繩紋、附加堆紋、籃紋,器形有單、雙耳罐,另采集有磨制石斧、石刀、石鐮等生產工具,均屬齊家文化。另有周代夾砂灰陶繩紋鬲、豆、細頸瓶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古代史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連騰霄宅院 位于天水市秦城區北關連家巷。原占地1500余平方米,現占地約1100平方米。共南、中、北三院,房屋約50間。除后花園已改為私房和南院房屋及中院大門已毀外,其余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中院有懸山頂虎座門一座,門枋上脊飾寶相,其左又獨設二進大門,門左側有照壁一面。此院長16.5米,寬14.35米。北房為懸山頂二層木樓,檐柱通高4.83米,飾花鳥云紋。……[詳細] |
![]() | 白崖溝摩崖石刻位于天水市武山縣灘歌鎮南溝村,石刻通高2.25米、寬1.62米,總面積3.65平方米。四周皆有攔線,個別字殘損,全文共計276字,分16行,首行9字,次行3字,0-19字,其余各行均20字。內容記載了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在開封重修宣德樓、集英殿于隴右伐木的事跡。系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弟子劉燾的楷書,書風淳古遒勁、體態端莊。……[詳細] |
![]() | 渭水峪遺址位于甘谷縣渭陽鄉渭水峪村北500米。是一處廟底溝類型與馬家窯類型共存的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4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弧線三角紋、弦紋、寬帶紋彩陶盆、缽殘片等。另有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泥質紅陶罐、缽殘片和漩渦紋彩陶盆殘片及石刀、石斧、石彈丸。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與馬家窯文化的相互關系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馬跑泉遺址位于天水市馬跑泉鎮什字坪村北側。面積約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3米。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繩紋紅陶片和漩渦紋彩陶片,器形有罐、盆、缽。另有齊家文化泥質橙黃陶和夾砂灰陶片,飾繩紋、籃紋,器形有單耳圓腹罐、折肩罐等。另出土有周代夾砂灰陶鬲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與齊家文化的相互關系及西周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風云雷雨壇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東郊家坡村,為北宋崇寧三年(1104)所建。現存壇高13米,占地面積約230平方米,共分三層。頂層原有四門,正門在西,中下兩層為夯筑土臺,夯土層厚0.08—0.12米不等,南側建有登壇坡道,轉至西側可進入頂層。風云雷雨壇經考證是古時建城時必須修建的城市設施,用以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范圍:以壇體基座底邊為基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2米。……[詳細] |
![]() | 程耳坪遺址位于天水市甘谷縣新興鎮茍家村西200米,西起大灣溝,東至三角地,北靠程耳坪三臺地,南至隴海鐵路。遺址東西長1000米,南北長500米,分布面積約5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暴露有灰坑。該遺址采集有弧線三角紋、帶紋、網紋彩陶盆、缽殘片和泥質、夾砂紅、灰陶片及石刀、石斧等,屬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遺存。……[詳細] |
![]() | 師趙村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太京鎮師家崖村,遺址東西長約1000米、南北長約200米,分布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3米,是一處文化內涵豐富且完整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歷次發掘出土石、骨、陶等器物1600余件,其中陶器200余件,各類飾品和工具約400余件。出土仰韶文化晚期陶塑多件,造型包括人面、蟾蜍、羊頭、鳥和陶祖等。……[詳細] |
![]() | 武山官寺位于武山縣城關鎮東街。占地面積約384平方米,座南向北,現存主佛殿及兩側配殿,元代始建,明萬歷年間維修,土木結構。佛殿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14米),進深四間(9米),高8米。兩配殿為歇山頂,均面闊三間8米,進深二間7米。該殿是我省現存時代較早的古建筑,保存較好,對研究明代建筑特征和建筑技術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東旱坪遺址位于武山縣金川村南。面積約50萬平方米。出土有石斧、石刀、石環、彩陶罐和泥質灰陶罐等。另有一些土坑墓和磚室墓已經暴露。文化內涵從仰韶文化、辛店文化,一直延續到明代,遺址保存較好。1960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曾作過調查。2000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過發掘,發現有戰國及漢代墓葬。……[詳細] |
![]() | 禮辛鎮遺址位于甘谷縣禮辛鎮禮辛村南1公里。屬馬家窯類型。面積約1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米,暴露有灰坑和居址。采集有平行條紋彩陶盆、草葉紋彩陶瓶、弧線三角紋、平行線紋、鋸齒紋彩陶片及泥質、夾砂紅陶罐及石刀,并有石斧、骨針、玉璜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
![]() | 慶壽寺文昌閣位于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王莊村西。始建于清乾隆時期,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重建,為3層青瓦屋面歇山頂四方形閣樓式建筑,因舉架高聳,第3層歇山山面由磚雕大鴟吻代替,做法獨特。建筑通高10米,1層面寬6.8米,進深6.8米,四面有檐柱、角柱共12根。2層面寬3.4米,進深3.4米。……[詳細] |
![]() | 洛門關帝廟位于天水市武山縣洛門鎮東街村繁榮路西側,始建于明崇禎九年(1636年),占地面積約239.4平方米。現存大殿坐東朝西,面闊三間,寬19米,進深12.6米,高9米,為11架梁硬山建筑。其面闊窄、進深深的構造特點為省內僅有,是地方建筑的獨創。斗拱簡練且有承重作用,承襲了明代風格做法。……[詳細] |
![]() | 汪氏民居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自由路,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建筑面積787平方米。宅院建筑較為古樸,整座建筑平面呈矩形,為一進二院,前后兩座四合院形制。有主廳樓、廂房、過廳、繡樓、耳房、倒座、門廳等建筑。院北軸線上過廳三間,緊依兩側有懸山頂耳樓為繡樓。東西各建廂房五間,格局與后院廂房相同。……[詳細] |
![]() | 清真寺位于縣城南下關民族路解放巷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占地面積1231平方米。清康熙年間進行了修繕,擴建了東大庭子和南大庭子,以及講學堂、阿訇居室和學生宿舍等。中華民國9年地震,許多建筑被毀。現存的古建筑僅有主體建筑禮拜殿和邦克樓。禮拜殿為庭堂式,懸山頂,面闊3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200平方米。邦克樓為重檐歇八角攢尖頂樓閣式,牙檐高啄,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室內保存著壁砌磚刻阿拉伯文和花卉圖案,刻工精細,別具匠心。秦安清真寺是甘肅現存清真寺建筑中保存較為完整、時代較早的木構建筑之一,為系統研究甘肅伊斯蘭教建筑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1989年秦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 | 秦亭魏碑位于清水縣秦亭鎮秦亭村秦樂寺東側。年代為北魏太和二十年,類別為石窟寺及石刻。1982年12月31日公布為清水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中心點為基點,碑座四周10米以內。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東、南、西、北周界為基礎,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