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凝壽寺塔位于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政平鄉政平村,塔因寺得名。該寺塔地處馬蓮河、無日天溝河、涇河三河交匯處,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代在此設過定平縣,明代設政平驛,清代為鎮。清代山洪沖毀寺院,僅存此塔,依外觀推測約建于唐宋。凝壽寺塔建于五代時期,通體磚結構,平面呈正方形樓閣式,共五層。通高21.2米,基寬6米。第一層正面開南門,門高2.2米,寬1.58米。第二層開東西直門洞,第三層開南北直門洞,以此規律開門洞至五層。塔上疊澀出檐,第一層檐部斗拱每面兩朵,一斗三升,隱出泥道拱一跳,用普柏枋承擔。在拱眼上繪有牡丹、蓮花、菊花,上承疊澀出檐九層,檐上方椽鋪以筒瓦。第二、三層有磚雕仿木欄桿,欄桿所砌磚面雕刻各種……[詳細] |
![]() | 康濟寺塔建筑結構系平地而起密檐式空心磚塔,由塔身、塔座、相輪寶頂三部分組成,位於寧夏同心縣韋州鎮的古韋州城東南的康濟禪寺廢址內,塔建於西夏年間,塔高三十九.二米,外形呈八角形,為平地而起的密檐式空心磚塔,時代曾兩次增修。康濟禪寺逢西夏(一○四八年至一○六八年)初建盛八百多年,後毀於清朝同治年間。康濟寺塔由塔身、塔座、相輪寶頂三部分組成。塔的底層較高,二層以上被層層密檐平座緊箍向上,逐級收縮,與塔剎寶頂有機結合,形成剛勁有力的拋線外輪廓,顯得凝重柔美,體現了我國早期密檐式佛塔的風格。毗鄰有覆缽式磚塔一座,高度約為康濟寺塔的一半,具有藏式風格。……[詳細] |
![]() | 蘭州城隍廟在市張掖路。建于宋代,有殿3楹,祀奉漢將軍紀信,又名紀信廟,明代重修后改易現名。清乾隆年間(1736-1795)毀于大火,后重修。坐北向南,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大門3間,為忠烈侯坊,二門為硬山頂式環廊戲樓,北有卷棚歇山頂式享殿,后為重檐歇山頂式正殿,左右有廂房、鐘鼓樓等。回廊下原有壁畫,現已不存。1956年辟作蘭州市第一工人俱樂部。住宿:這里目前是蘭州主要的古品集中地,多是些小的古玩玉器、錢幣、小人書等。是個懷舊的好地方呢。門前有蘭州著名的杜維成灰豆子,還有烤羊肉、釀皮、甜醅子,而且它是處于蘭州的商業中心,張掖路上有許多有特色的商店.所以四季皆宜.交通:城隍……[詳細] |
![]() | 南石窟寺位于甘肅省涇川縣城東涇河北岸的溫泉開發區蔣家村,距涇川縣城9公里。據南石窟寺碑記載,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為涇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內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題記,晚建于北石窟寺一年。南石窟寺又俗稱為東方洞。窟龕開鑿在涇河北岸紅砂巖上,現存5窟,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米,深14米,結構獨特,造型宏偉。入窟后迎面三壁圍立高達2米多的7尊佛像,兩旁有13座脅侍菩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為北魏風格。窟頂布滿浮雕,諸如舍身飼虎、宮中游戲之類的佛經故事。雕刻簡練概括,線條生動流暢,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和對未……[詳細] |
![]() | 山城堡戰役遺址位于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山城鄉,距縣城45公里。現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城堡戰役是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于11月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親自部署,彭德懷前線指揮,一、二、四三個方面軍聯合作戰,在寧夏海原、預旺和環縣山城堡一帶與國民黨軍蔣介石嫡系胡宗南部決戰取得全面勝利的一次著名戰役。山城堡戰役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是紅軍長征最后一戰,也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最后一戰。這次戰役的勝利挫敗了國民黨軍對陜甘寧根據地的進攻,改變了紅軍面臨的被動局面,促使了“西安事變”的爆發,結束了長達十年的國內革命……[詳細] |
![]() | 臨夏東公館與蝴蝶樓位于臨夏市,是原國民黨軍第四十集團軍副司令馬步青出資修建的私人住宅,建于1938~1947年,是由當地著名工匠精心設計施工,耗資近百萬銀元修建而成。建筑面積5976平方米。東公館為典型的中式四合院布局,正門為仿西洋式建筑風格的磚砌牌坊門。西院、南院四面均為五開間土木結構建筑。天井是整個建筑群的中心,有四個門分別通往東南西北四院,呈田字形布局。東公館的磚雕尤為著名,檻墻和墀頭都有精美磚雕裝飾。蝴蝶樓主體結構為H形,南北長74米,東西寬56米,中間主樓面闊七間,歇山頂,左右兩廊連接著長方形六角亭式樓閣,狀如蝴蝶兩翼,故名蝴蝶樓。蝴蝶樓向南30米處,有一迎客廳,呈凸形,正面闊七間,……[詳細] |
![]() | 旱灘坡墓群位于武威市涼州區西南沿祁連山北麓的臺地上,跨柏樹、松樹、西營3鄉鎮,面積2000萬平方米。 1972年發現,1975年、1984年武威地區文物部門先后進行了發掘、清理。1985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掘。墓葬時代分別為東漢、魏晉、十六國前涼等。漢墓部分地表無封土,部分有圓形小土堆。大部分為帶有斜坡墓道的土洞墓,磚墓較少。漢墓中1972年曾出土醫藥漢簡92枚(即“武威醫簡”),1988年在東漢土洞墓0土了完整的鳩杖一根,同時出土17枚王杖律令漢簡及其他文物;魏晉和前涼墓地表均有封土,而且墓道部分亦有封土,圓形封土頂部和墓道口均埋有石塊,標志明顯;結構有土洞和磚室兩種,均帶斜坡墓……[詳細] |
![]() | 玉門油田老一井是指甘肅油礦籌備處在老君廟最先開鉆的1號油井,位于玉門市南坪街道老君廟門前西側。1939年,石油地質學家孫健初等人在老君廟原址以北15米處確定井位,用人工方式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日產量達10噸,從而揭開了開發玉門油田的序幕。1962年,油竭停產。該井23年累計生產原油845.9噸,生產天然氣17.73千立方米。1989年,老君廟油礦在玉門油礦建礦50周年前夕,在原址上安裝了抽油機、設置了保護圍欄、樹立了紀念碑。玉門油田老一井是中國石油工人打出的第一口油井,是中國近現代石油工業的搖籃,曾為中國的抗日戰爭作出貢獻,在我國近現代石油工業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詳細] |
![]() | 時代:漢至明草溝井城址位于中國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明花鄉南溝村西10千米處,南距甘新公路18千米。城址由南、北兩城組成,兩城均坐北向南,相距2.5千米。南城保存較好,平面近方形,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20米,面積15600平方米。南垣正中設門,筑有方形甕城,城四角筑圓形角墩,北垣正中有馬面,南垣有馬道,城垣底寬7米,頂寬3米,高10米,夯土版筑,夯層厚0.18米。城西50米處有圍墻一道,圍墻外分布有1米見方的窯坑。城內外地表遺存有殘磚、瓦、黑白釉瓷片、青花瓷片、灰陶片及明代錢幣。北城平面呈方形,東西長165米,南北寬158米,面積26544平方米。城墻坍塌嚴重,殘高1.5米左……[詳細] |
![]() | 崆峒山古建筑群位于平涼市崆峒區崆峒山。現存建筑為宋代和明代的建筑物,清代曾不同程度地予以修葺。 崆峒山古建筑群依山就勢分布,主次分明,建筑群既自成一局,又相互聯系,分為舒華寺、隍城和雷聲峰三部分,主要古建筑16座,包括舒花寺內的凌空塔,隍城內的磨針觀、十二元帥殿、太白樓、靈官洞、獻殿、真武殿、玉皇殿、天師殿、藥王殿、老君樓、天仙宮,雷聲峰的三官殿、玉皇樓、三星殿、雷祖殿。建筑群占地面積計2339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484平方米。凌空塔為七級八面0式磚塔,高30米,底層周長32米。始建于宋,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維修。老君樓位于隍城西南角,明嘉靖年間重修,建筑面積50平方米,為二室一……[詳細] |
![]() | 紀信祠位于天水市秦城區民主東路。全稱漢忠烈紀將軍祠,又名天水城隍廟。始建于元,為成紀縣衙,明代撤衙,擴建為此,以紀念西漢名將紀信,清代和民國時期亦有擴建維修。原占地4960平方米,現僅存1700多平方米。建筑群最前面為一座四柱三樓木質牌坊,面闊三間,高10余米,單檐歇山頂。匾為于右任先生所題。1987年拓寬街道時,左移15米。牌坊后為磚墻門樓,中開朱紅大門,門楣圓拱形,木刻云龍。其后為通道,兩廂各建單坡長廊11間,在中部橫建一小木構架牌坊。二門內為一三合院,院北正中建有二層樓閣式重門。重門東西配有鐘鼓樓。其下為第三進通道門,兩側有東、西看樓,東看樓已被改建為辦公樓,西看樓尚存,為二層硬山頂廊樓……[詳細] |
![]() | 隴西威遠樓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座落于縣城中心,以雄偉的氣勢,悠久的歷史,精巧的造型而聞名于世。整個基座均由古磚砌成,三層木樓四面均為飛檐,似箭凌空,如燕展翅;歇山式層頂,若虎伏崗,雄偉壯觀。威遠樓,舊名雄鎮樓,又稱鐘鼓樓。位于隴西縣城內十字街中心。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新筑古渭塞于城東一里,東北坊建一譙樓,取名“威遠樓”,蓋為威震遠方之意。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擴建城垣時,將威遠樓移建城中。元順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設置銅壺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鎮樓”。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詳細] |
![]() | 紅城感恩寺,俗稱大佛寺,位于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城南80里紅城鎮西南隅。該寺為魯土司五世魯麟所建,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竣工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歷時三年。次年弘治帝敕名“感恩寺”,它是一座漢式建筑的藏傳佛教寺院。寺內主要建筑是大雄寶殿(大佛殿),殿內是前拜殿后回廊的結構,造像仍為明代初建寺的原作,保存的相當完好。安排在拜殿內正面的是三世佛二脅侍弟子,兩側列兩身十一面觀音、八大菩薩和兩身0。拜殿外側是可供穿行的回廊,這是一般寺院的常制。正壁及左右壁(北壁和東西壁)各分上下層,塑造影塑高浮雕像七十八身,每身高50厘米左右。主要是佛菩薩像占居大多數。其次,有佛姥、天王、明王、0、金剛……[詳細] |
![]() | 1935年9月18日,紅一方面軍突破天險臘子口到達哈達鋪,9月22日,黨中央在毛澤東同志的住處(原哈達鋪“義和昌”藥鋪)召開中央領導會議,作出了落腳陜北、建立新蘇區的決定,又在“關帝廟”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宣布了中央的決定,并正式宣布改編紅一方面軍組成陜甘抗日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1936年8月,紅二方面軍和部分紅四方面軍到達哈達鋪,二方面軍指揮部設在哈達鋪下街張家大院,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劉伯承、李達等同志都住在此院。1966年宕昌縣人民委員會籌建紀念館,至1978年考察確認了“義和昌藥鋪”(毛澤東同志住室)、“郵政代辦所”、“同善社”(紅一方面軍司令部和周恩來同志住室)、紅……[詳細] |
![]() | 張掖鼓樓,又名鎮遠樓、靖遠樓,位于甘肅省張掖市城中心。據《重修甘州吊橋及靖遠樓》碑刻記載,鼓樓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清順治五年(1648年)焚毀于兵燹,康熙七年(1668年)甘肅提督張勇重建,乾隆、光緒年間兩次修繕。鼓樓平面呈方形,全用青磚包砌,基部襯砌石條,臺頂砌有一米高的女墻,下部四面中軸線開券形門洞。門洞平面呈十字型,與四條大街相通,可供通行;門洞頂部砌五層磚券,上面嵌刻磚匾額,東為“旭升”、西為“賓晟”、南為“迎薰”、北為“鎮遠”。樓閣上下兩層,重檐四面懸掛匾額,東“金城春雨”、西“玉關曉月”、南“祁連望雪”、北“居延古牧”。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后,改為東“九重在望”、……[詳細] |
![]() | 時代:夏、商東灰山遺址位于民樂縣六壩鎮東北約2.5千米處,遺址是由灰土與沙土堆積而成的一座呈東南~西北走向沙土丘,高出地表約5~6米,面積24萬平方米。屬四壩文化。1958年發現。1987年,吉林大學考古系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進行了發掘,出土文物1003件,其中有彩陶、青銅器、骨器、石器、木器等。在遺址的文化堆積中發現小麥、大麥、高粱、粟、稷、等作物的炭化籽粒。沙丘東北部為墓葬區,墓葬分布密集,多作西北—東南向排列,與沙丘走向一致。共清理墓葬249座,均為豎穴土坑墓,部分有龕,極個別有腰坑。僅兩座墓發現有木質葬具,盛行尸骨不全的亂骨葬,合葬墓占有一定比例,各墓隨葬品數量差異較大,約三分之一的……[詳細] |
![]() | 武康王廟,又名李元諒寢宮,俗稱城隍廟,原來是為紀念唐代武康郡王、隴右節度使李元諒而建的祠。現位于崇信縣城東街。武康王廟始建于唐代,明代進行過遷建和續建,構件保留唐代風格,但大木構架屬宋代建筑。它是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木構件中保留早期構件和作法較多、時代較早的建筑之一,是古人的杰作,是中國古建筑的寶貴實例,也是研究西北地區古代建筑藝術和生態環境的真實依據。據縣志記載,崇信人民因其“開拓韁土、修筑鎮城、德彼民生、感恩王功”而于唐代貞元十三年以前在縣城東門外一百二十步建祠塑像,春秋祭祀。宋紹圣四年(1097),崇信知縣王需修繕廟貌。明洪武三年(1370),縣民李斗等人遷建城內。天順七年(1460)崇信……[詳細] |
![]() | 湘樂磚塔位于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湘樂鎮北臺地上,北靠宇村原,西南距寧縣城35公里,建造于北宋時期。湘樂古城址建于何時,無考。目前城垣殘存,磚塔聳立于古城內的西北角。磚塔,平面呈六角形,樓閣式,高七層,頂部殘,通體高約22米。第一層塔身很高,無臺基和基坐,越向上越收小,每面寬3.76米,門向南,單磚券頂,門高2.22米,寬1.18米,進深2.06米。內辟六角形塔室,每面寬1.42米。第一層門北面開券門,施龕室,門寬0.70米,寬1.65米,進深0.80米,龕高2米,寬1.04米。各層塔檐每面出雙抄華拱,每面斗拱五朵,上承替木。在第二層和第三層施平坐,平坐下斗拱與檐下相同,平坐上施欄桿,欄板為直欞式,……[詳細] |
![]() | 時代:漢至唐六工城遺址位于中國甘肅瓜州縣南岔鎮七工村西2千米處的荒草灘上。該遺址最早在1926年被著錄,1944年正式開始考古調查。六工城遺址由城和障兩部分組成。大城東西長362米,南北寬304米,面積110048平方米。城墻底寬4米,頂寬2.8米,高7.5米,夯土版筑,夯層厚約0.16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門及甕城,城墻呈直線,唯以東城墻連續四次內折,南、西、北墻保存相對較好,外城東墻倒塌嚴重。全城共有內外角墩7個、馬面8個。大城東北連接一座小城障,平面呈方形,南面正中設門,東西長76米,南北寬82米,面積6232平方米,夯土版筑,底寬8.3米,頂寬4.9米,高10米。除東北角外側剝落較為……[詳細] |
![]() | 駱駝城位于高臺縣城西20公里處。始建于東晉陲安元年,公元397年,是后涼建康郡太守段業另立年號建立的北涼國國都。據《重修肅州新志》記載,駱駝城不但是北涼初建時的國都,而且是漢代樂涫縣、唐代建康軍的故址。駱駝城面積近30萬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城。城墻基厚6米,殘高7米。除東北角外,其它三角都筑有長方形角墩,前部城垣東、西、南三面各開一門并筑有甕城,內城南垣正中辟門并筑甕城與外城相通。全城布局合理,是遺存較完整的漢唐故城。明代詩人沈青崖過高臺留詩道“榆木山前古建康,南郭風景繪屯莊。兩行高柳沙汀暗,一派平湖水稻香。紫燕泥穿曲巷,白鷗沖雨過橫塘。當年畫舸中流處,談笑行兵寄羽觴”。這首詩道出了當年故城……[詳細] |